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症(青睫综合症)亦称青光眼睫状体炎危象,又称posner-schlossman综合征,是前部葡萄膜炎伴青光眼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见于20~50岁的青壮年,以非肉芽肿性葡萄膜炎伴明显眼压升高为特征,起病急骤,单眼居多,可反复发作,与劳累有关,尤其与脑力疲劳和精神紧张有关;发生机制为前列腺素介导的炎症反应。临床炎症表现轻微,局部充血很轻,眼压升高,通常对视力影响较小,发病初期,对视力有影响,可出现眼前视物不清,呈雾状。
疾病描述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症简称青睫综合症,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单眼青光眼合并睫状体炎。最初是posner和schlossmann描述的,其特点为单侧,反复发作,视力轻度减退,眼压中等升高,房角开放,少量灰白色kp,因而本病又称posner-schlossmarm综合征。自1948年作为独立的眼病以来有多数报道,并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
流行病学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症可发生于任何地区、任何种族,是一种少见的疾病,有关其发病率和患病率目前尚不清楚,其在整个葡萄膜炎中所占的比例较低。此病的发病年龄为11~69岁,但多发生于年轻的成年人。患者多为单眼受累,少数患者出现双眼受累,但表现可不同步。
发病机制
根据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本病是由于房水生成增多和房水流畅系数降低所致。并发现疾病发作时房水中前列腺素(pgs)的含量显著增加,病情缓解后降至正常。pgs可使葡萄膜血管扩张,血-房水屏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房水生成增加和前节炎症表现。房水流畅系数降低可能与pgs对儿茶酚胺的制约有关。已肯定内生的儿茶酚胺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α受体,是调节和促进房水排出的重要介质。动物实验表明在pge增加情况下,很多器官中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受到明显抑制;同时pgs又可作用于受体,直接拮抗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物效应,从而使该器官失去借去甲肾上腺素所维持的正常生理功能。当青光眼睫状体炎发作时,由于房水中pgs增加,可能通过它的去甲肾上腺素的双重抑制效应而使滤帘失去正常调节,导致流畅系数降低。而且当眼压显著升高时,机械性压迫滤帘,又加重房水排出阻力,结果导致眼压显著升高。研究发现环磷酸鸟苷(gmp)、钙离子都可影响眼压,而pgs、campgmp、ca以及儿茶酚胺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因而本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也是复杂的。本病可合并双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说明还有其他因素。特别是发作常在情绪紧张时,可能是自主神经系统失调,交感神经兴奋也可能是激发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