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精彩回顾
▲开幕式:气势如虹的传统舞狮表演
▲开幕式:大会名誉主席谢立信院士致欢迎辞
▲开幕式: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姚克教授致贺辞
▲开幕式:亚洲角膜学会主席donald tan教授致辞
▲开幕式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
▲亚洲角膜学会理事会成员着中华传统服装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谢立信院士被授予亚洲角膜基金会(acf)学术成就奖
▲谢立信院士专题报告:my 50 years' work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rneal diseases
▲亚洲角膜学会副主席shigeru kinoshita教授专题报告: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clinical practice with contact lens
▲kohji nishida教授学术报告:department of stem cell-based therapy for cornea - from tissue stem cell to ips cell
▲各国眼科专家围绕学术前沿进行专题报告
5月18日精彩回顾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组长史伟云教授专题学术报告:current practice in acanthamoeba keratitis
▲中外眼科专家学术研讨精彩瞬间
▲高华教授学术报告:big bubble deep anterior lamellar keratoplasty in infectious keratitis
▲王婷教授学术报告:delay in corneal epithelial healing after cross linking in keratoconus
▲国际青年才俊论坛集锦
5月18日主席晚宴
▲大会名誉主席谢立信院士致主席晚宴欢迎辞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王宁利教授致辞
▲亚洲角膜学会主席donald tan教授致辞,盛赞本次大会是历届以来规模最大、品质最高的学术会议
▲大会主席史伟云教授代表acs 2018组委会致感谢辞
▲谢立信院士、王宁利教授、donald tan教授及亚洲角膜学会理事会成员与到场来宾共同举杯
▲独具中国特色的文艺表演
▲高明宏教授原创歌曲演唱
▲张明昌教授即兴登台献唱
▲kohji nishida 教授代表acs 2020组委会致欢迎辞,期待2年后大阪再相聚
▲第六届亚洲角膜学会学术会议(acs 2018)在青岛落下帷幕
谢立信教授荣获亚洲角膜基金会
学术成就奖
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亚洲角膜年会上,山东省眼科研究所谢立信院士荣获亚洲角膜基金会(acf)学术成就奖,该奖项旨在表彰在角膜病诊疗和防盲治盲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这是中国大陆眼科专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谢立信院士获亚洲角膜基金会学术成就奖
▲亚洲角膜基金会理事richard fan教授和ma dominga padilla教授共同为谢立信院士颁奖
▲谢立信院士为中国大陆首位获得acf学术成就奖的眼科专家
谢立信院士先后担任亚洲角膜学会首任副主席、荣誉主席,在第六届亚洲角膜学会学术会议开幕式上,做了30分钟专题报告“my 50 years’ work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rneal diseases”,回顾了他50多年来为预防和治疗角膜疾病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为眼科疾病诊疗奉献五十余载
▲在上世纪80年代,谢立信院士在潍坊医学院培养了最早一批眼科医疗团队
▲1987年至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进行深造
▲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7年努力,创建了跨越济青两地的国内一流眼科中心
1965年,谢立信教授从山东医学院毕业,在潍坊医学院创建眼科并从事了25年临床和科研工作。1987年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留学深造,到1991年在青岛创建山东省眼科研究所,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眼科所从创业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现在跨越济青两地,拥有两所三级甲等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平台,职工超过600人,每年完成门诊40万人次、手术4万余台……谢立信院士通过老照片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向众多参会的年轻眼科医师展现了他50余年在眼科领域艰苦奋斗的历程。
作为中国角膜病专业的领军者,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突破性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顶尖眼科杂志上发表
▲在眼内植入缓释药物、生物工程角膜研发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6年受邀在美国眼科年会上进行时长1小时的专题演讲
谢立信教授是我国角膜病专业的领军者,中国眼库建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感染性角膜病、眼内植入缓释药物、生物工程角膜及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等领域取得了众多开创性成果。1981年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文章,至今已累计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1989年,谢立信教授提出了角膜植片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的临床医学诊断标准,创造性地用活性密度代替活性率,完善了评价内皮细胞活性的方法。1989年,“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的研究”获得了我国眼科学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感染性角膜病领域,谢立信教授确立了“不同真菌菌丝在角膜内存在水平或垂直不同生长方式”的创新理论,提出板层角膜移植术应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最佳手术方式,研究成果被写进美国权威角膜病学专著《cornea》。
致力于人才培养,桃李天下
▲在担任全国角膜病学组组长的10年间,中国角膜病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从教50余年桃李天下,为中国眼科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谢立信院士在担任全国角膜病学组组长的10年期间,完成了《感染性角膜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在全国28个省份进行了超过百场学术研讨,2009年至2012年间,谢立信教授团队对感染性角膜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覆盖从黑龙江、青海、湖北、山东到云南、广东等10个省份近20万人群,为临床和科研工作开展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数据。
谢立信院士时常说起,他事业的成就感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为眼病患者驱走黑暗,重现光明;二是创建了山东省眼科研究所,这个单位从无到有,为当地的老百姓解除眼疾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年轻的后辈搭建了一个学术平台;三是到目前为止培养了100多名研究生,现在这些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他们中很多已成长为中坚力量,为我国眼科专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亚洲角膜学会学术会议期间,理事会召开专题会议,对新一届理事候选人进行商讨并投票,经过专家推荐和投票,史伟云教授新当选为亚洲角膜学会理事。
亚洲角膜学会现有13名理事,分别来自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山东省眼科研究所谢立信院士现为荣誉主席,史伟云教授当选后,将成为该学会第三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理事。
亚洲角膜学会于2007年3月4日在新加坡成立,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角膜病、眼表疾病、角膜屈光手术及角膜接触镜等领域研究的学术组织,汇集了众多该领域的顶尖专家。
完成万例角膜移植手术的“光明使者”
史伟云教授从事眼科事业37年来,史伟云教授已累计完成各类角膜移植手术10000余例,是国内极少完成角膜移植手术超万例的专家。他一直坚持工作在眼科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第一线,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眼科显微手术技巧,除去出差、开会的日子,一天二三十台手术是常态。
史伟云教授说,其实大部分的角膜盲患者都有可能通过角膜移植重获光明,但由于角膜资源匮乏,不少患者只能在漫漫黑暗里被动等待。这样的现实让他无法安心,他必须要做点什么,“我是个临床医生,临床遇到很多问题不能解决,就要去搞科研、想办法。”这朴实的话语透出的,正是当下需要大力提倡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追求。
在生物工程角膜研究及创新诊疗方面成果显著
作为全国角膜病学组组长,史伟云教授以推广传授角膜移植技术为己任,主持成立首个国际角膜移植手术培训基地,从2015年至今,已培训15期200余位国内医生与10位国际医生,其中包括8个“一带一路”国家的医生,为角膜疾病诊疗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充实了后备团队。
史伟云教授说,我国角膜资源匮乏,要做到“物尽其用”。他创新应用小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边缘性角膜穿孔,用1个供体材料为5至6位患者治疗边缘性角膜穿孔,极大程度地解决了角膜供体匮乏对患者的影响;创新应用结膜瓣治疗各类难治性角膜溃疡,并在全国广泛推广;从“不透明”的第一代生物工程角膜到“脱细胞”第二代生物工程角膜,再到现在正在研制的“带细胞”第三代生物工程角膜……类似的创新成果还有很多很多,为了人类光明的道路从来没有止步,为挽救更多角膜盲病人不断做出努力。
史伟云教授个人简介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组长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
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史伟云教授是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山东省首届医学领军人才。 先后主持863项目、973课题、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27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成果转让2项。史伟云教授、谢立信院士团队申报的“角膜病诊治的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荣获21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共颁发两项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史伟云教授荣获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