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视觉健康创新发展国际论坛(vision china 2018)暨2018全国眼视光学术大会,于7月27日上午在2014年apec峰会举办地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众多海内外知名高校、医院、科研院所视觉健康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和国内外眼科、眼视光相关领域的医生、行业、企业代表等2000余人共襄盛会,盛况空前。
《国际眼科时讯》特邀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吕帆教授分享其参会心得和体会,就人工视网膜和角膜塑形镜等眼视光学与眼科学领域的焦点问题发表其观点,并介绍了其与瞿佳教授主编的《眼视光学》专著的创作过程和该书的特点。
人工视网膜的新“视”界——需要你、我、他共同创造
本次大会开办了关于视觉假体(人工视网膜)的专场讨论,吕教授也在大会上做了《视觉假体的发展及展望》的专题报告。吕教授分享道,“这项技术为临床医师和眼盲患者带来了很多希望,我带着好奇、探索、合作的心情和满腔热情参与了这一话题的讨论。”吕教授还分享了一些对该技术的思考:从合作的角度来看,视觉假体不断发展成熟,并应用于临床,为眼盲患者带来新“视”界,需要时代的背景。首先,有些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如视网膜色素变性(rp)、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晚期所致的眼盲;其次,这一技术还需借助于一些现代技术,如人们对视觉、大脑认知功能的深层次的了解,以及光学工程、机械工作、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这些时代背景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视觉假体成为可能。最后,视觉假体的交流需要有相关领域的专家的参与。本次大会上,一些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科学家及一些自主创业的年轻科学家们也积极参会并进行了学习交流。他们在这一领域做了很多探索,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目前已有项目获批进行临床试验,说明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已与国际接轨。
吕教授感慨道,“作为临床医师,不仅要有合作的姿态,积极地参与到这项研发工作中,还要对视觉假体临床应用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如视觉假体植入术后的视觉功能监测、视觉康复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角膜塑形镜:这是一个好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考验的时代
吕教授认为,目前角膜塑形镜在中国已经迎来一个比较好的时代。“角膜塑形镜在中国的发展已反复多年,目前处于相对比较平稳发展的时代,医学工作者、眼视光工作者、厂家以及大众们都能持有科学的、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角膜塑形镜,这一领域的工作者们都达成共识:安全、有效,因而现在是一个比较好的时代”。
为什么角膜塑形镜的地位如此重要呢?吕教授分析道,中国近视眼患病率越来越高,低龄化问题也日渐突显,青少年儿童的近视问题是我国近视防控的重中之重。而青少年儿童的近视防控主要有两个焦点问题:第一是近视了能不能不戴眼镜?第二是如何控制近视的进展?角膜塑形镜很好地解答了这两个焦点问题:角膜塑形镜可降低一定的近视度数,已有临床研究表明,角膜塑形镜可以延缓青少年儿童近视的进展,这两大特点为青少年儿童近视眼的防控带来了重要的积极的信号,因此,未来角膜塑形镜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吕教授也强调,角膜塑形镜也存在一些不足。角膜塑形镜主要通过角膜起作用,其可矫正的度数是有一定范围的;其次可能对角膜产生一定的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角膜塑形镜的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厂家、专业验配人员、社会舆论以及公众的健康科普等方面均要达成一个共识,在同一频道上努力,从而使得角膜塑形镜在中国能健康发展。
《眼视光学》:信息量大、新、广
作为我国眼视光高等教育的开创者,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先后牵头“十二五”“十三五”眼视光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国内第一门眼科学慕课开课,第一部眼视光大型专著《眼视光学》发布,第一套眼视光vr(虚拟现实)实训系统启动等。
吕教授介绍道,其和瞿佳教授带领团队,花了5、6年的时间完成了《眼视光学》的撰写。该专著内容全面,包涵了眼视光学相关领域方方面面的知识,共有两大本书,信息量超大,;以学科的角度来看,本书还纳入了最新的研究和思考,体现了眼视光“大眼科”的概念,即将现代的眼视光学与传统的眼科学相结合,还将现代技术的发展,包括物理、光线、材料、艺术、视觉欣赏等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眼视光学“大眼科”的范畴。
吕教授谦虚地谈到,知识更新飞快,专著的编写很难跟上知识的更新。因此,期待读者们阅读后能反馈意见和建议,共同交流、探讨,共同促进我国眼科学和眼视光学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