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7280797
广州意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guang zhou yixiang medical devices co., ltd
白内障手术中疼痛的机制和处理
来源: | 作者:gzyixiang | 发布时间: 2019-01-22 | 580 次浏览 | 分享到:

白内障手术中疼痛的机制和处理-凯发k8国际唯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收集的最新数据,白内障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盲原因,而白内障手术是全球最常见的手术方法。据1999年估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0万白内障患者。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白内障术后视觉效果,以及最大限度减轻术中术后疼痛有了更高的期望。


白内障手术中的生理性疼痛有几种发生机制,也有很多止痛的办法。剧烈的疼痛可能是并发症的征兆。在最初的处理中,应首先排除不常见但严重的诱发因素。本文就白内障术中术后疼痛的机制,危险因素和处理方法作一回顾。

最近的研究证实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疼痛至少包括三个关键因素。分别为主视眼第二只眼高度近视


aslankurt报道了主视眼可能是更易引起疼痛的因素之一。该研究纳入了76例首次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结果发现与非主视眼相比,主视眼手术时疼痛评分明显增加。为了控制混杂因素影响,全部选择初次手术患者,且组间年龄,性别和白内障类型无明显差异。


关于第二只眼手术时的疼痛问题已有较多研究,虽然研究结果存在一些相互矛盾的数据。sharma认为两只眼手术时疼痛没有明显区别,但更多的研究结果显示与第一眼相比,第二只眼手术时患者的痛感明显增加,并伴有轻度焦虑。akkaya也证实在患者接受第二只眼手术时配合度明显下降。


眼轴超过26mm的高度近视患者需要特别小心,因为这类患者是晶状体虹膜隔后退综合征的高危人群。当超乳头进入前房灌注时前房压力增加,由于玻璃体液化前后压力失衡,最终可能导致坠核。晶状体虹膜隔后移过程中,将伴随瞳孔扩大和疼痛。

3.1眼感觉神经解剖

眼组织的痛觉通过束状初级有髓和无髓传入神经元,经三叉神经第一分支传入三叉神经脑干核复合体。这些初级假单极传入束的细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节。从脑干的突触部位,二级神经元进入对侧脊髓丘脑束,然后连接丘脑的三级神经元,通过纤维突触传入到感觉皮层而感到疼痛。在痛觉达到顶峰之前,信号的强弱受到皮层下区域的影响。角膜是目前研究痛觉最主要的领域,很多眼部组织都有类似的末端网状复合体,包括结膜,巩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和视网膜。

3.2眼感觉反应的生理机制

目前人们对眼部疼痛生理学的理解大多来自角膜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采用动物模型。因为存在多种类型感受器(包括机械性伤害感受器多觉性伤害感受器冷敏性感受器),从而眼部感觉神经元能够感知来自多种来源的刺激。还有第四类感受器被称作“寂静”性伤害感受器,对于机械或者热刺激而出现的局部炎症反应。这些感受器的密度和扮演的作用依赖于眼表的情况。


角膜上密度最高的伤害性感受器类型是多觉性伤害感受器。这些感受器主要通过无髓c型纤维传入神经元传递信号。它们可以探测到多种刺激,包括热刺激,机械能量,外源性化学物刺激,以及因坏死组织,炎症或血浆外渗而释放的内源性物质。多觉性伤害感受器探测到的刺激按持续时间和强度传递。


另一个常见的感受器是机械性伤害感受器,是对机械损伤比如手术切口的反应。这种感受器表现出一种相位感觉感受器的反应模式,可以检测到刺激的存在和相对强度,但是持续时间没有被传送,因为在最初的感觉刺激之后,只有少数几个感受器冲动被持续下去。


第三类感受器是冷敏性感受器,沿着a-δ和c型纤维传递。这些感受器感受角膜温度下降,即使温度变化0.1摄氏度甚至更低都能检测到。这些感受器的反应模式为持续信号冲动,对温度下降的信号持续放大,比如角膜暴露于冰冷的溶液或者吹冷空气时。


对眼部其它功能组织上的伤害性神经感受器也有所研究。巩膜上的冷感受器可能在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内的血流调节反射中起作用。葡萄膜中有丰富的三叉神经感觉纤维支配。在猫眼试验中已经证实前部葡萄膜组织中富含高阈值的机械伤害感受器和多觉伤害感受器,这也有助于解释白内障手术中组织创伤后而出现的炎症反应。


视网膜的相关研究证实三叉神经元上表达有黑视蛋白。这些组成了三叉神经眼部分支的一部分(3%),被认为是沿着c型和a-δ纤维传递信号。另一个被认为有助于光诱导疼痛的神经纤维通路是内部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prgcs),同样能表达黑视蛋白。众所周知,视网膜本身并不能感觉到机械性疼痛,而感光伤害感受器神经元和iprgcs能够探测到伤害性光损伤的新发现,为减轻手术中显微镜光不适提供了一条潜在的通路。

疼痛一般分为两类:伤害性(生理性)神经性(病理性)。我们主要关注伤害性疼痛,因为这类疼痛在关于白内障手术中和术后治疗的文献中更容易识别。

4.1白内障手术中的伤害性疼痛

4.1.1疼痛机制

有多项研究试图探寻疼痛的接受通路。手术过程中的急性疼痛机制可能与直接受体刺激相关。


白内障术后,在创伤和炎症反应中,存在很多引起疼痛的原因。包括致敏作用,轴索后分子改变,心理生理影响。眼组织创伤后,环氧合酶(cox)合成前列腺素,这就是组织敏化的一种表现。术后疼痛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4.1.2生理疼痛的常见原因

术中疼痛的常见原因包括直接虹膜牵拉,手术显微镜光刺激,术中流体动力学变化引起的虹膜隔移动,以及人工晶体植入时。gupta和apil在局麻下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进行了连续疼痛评估,结果发现,在撕囊和人工晶体植入前粘弹剂注入之间的时间段患者往往会有痛感。


porela-tiihonen的毕业论文阐述了三种常见的术后抱怨。包括眼部干涩(通常持续3个月),15%-40%的患者局部用药后出现刺痛和烧灼感,75%-100%的患者术后出现轻中度畏光。其它的潜在因素包括置入和取出开睑器导致的角膜擦伤,手术切口周围疏松的上皮,以及手术中角膜表面干燥。这些都具有自限性,或者可以应用润滑剂或者佩戴绷带镜来治疗。此外,术后24小时内残留的粘弹剂可能会阻塞小梁网升高眼压,从而引起眼部不适。


白内障术后的疼痛通常是短暂的。对于术后疼痛的病人,据报道平均严重程度为轻度。而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大约有一半的患者术后会出现疼痛,一般在术后1周内缓解。porela-tiihonen的另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包括196位患者,结果显示34%术后即刻出现疼痛。他们同时观察到随时间推移,疼痛患者的比例持续下降,24小时为10%,1周为9%,6周为7%。


4.1.3罕见的生理性疼痛是并发症的征兆

轻度疼痛通常可以使用止痛药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来治疗,然而,在一些不常见的情况下,疼痛可能预示着严重的并发症。手术医生需要辨别不同疼痛原因所代表的病理变化。


术中罕见并发症导致的生理疼痛包括脉络膜渗漏,脉络膜上腔出血和房水迷流综合征。脉络膜渗漏是指脉络膜和巩膜之间出现浆液的异常集聚,通过渗透压和静水压变化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一现象,比如白内障术中眼压下降。脉络膜渗漏可以在术中或者术后几天到几周出现。疼痛的程度不等,可以从轻度到严重疼痛。gloor and kalman的研究发现,脉络膜渗漏和年龄超过81岁,使用局部麻醉,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因素有关


脉络膜上腔出血是血液,而不是浆液在脉络膜和巩膜之间集聚。一般认为是继发于手术过程中脉络膜动脉在脉络膜上腔扩张导致的突然破裂。这种并发症通常伴随着突然消失的红光反射和明显的疼痛。出血可以是驱逐性也可以是非驱逐性的,驱逐型会将脉络膜和视网膜推出到伤口以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脉络膜上腔出血的发生率大约为0.2%,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术的发生率降低到0.03%。


房水迷流综合征表现为眼内压突然升高,前房变浅。一般认为是继发于在前房注吸过程中液体被推到了后部。也有人称为术中液体迷流,恶性青光眼,岩硬眼综合征,囊袋阻滞或者囊袋下液体阻滞。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献较少,主要是基于病例报告和轶事经验。前房变浅将影响人工晶体植入。lau建议处理房水迷流最好的办法是睫状体平坦部抽液,也有些学者建议利用细玻切头进行前部玻切。


眼内炎,通常在术后48-72小时发生,并常伴有视力下降和疼痛。发生率从0.3%到0.003%,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机构结果有很大的差异。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加,切口裂开,后囊破裂,以及年手术量较少的医生等。


虽然较少见,但还需鉴别另一个引起术后疼痛的原因,毒性眼前节综合征(tass)。tass是指白内障术后发生在眼前节的急性无菌性炎症反应。根据严重程度,通常在几天到数月消退,也可能导致永久的视力损坏。治疗方法主要是局部使用激素。正确鉴别tass和眼内炎非常重要,因为两者的治疗方案不同。文献表明发生tass后很少引起疼痛,几乎没有患者是以疼痛为主要症状。轻度不适和畏光是最常见的抱怨。tass的特征是在术后12-48小时出现,鉴别要点是角膜缘到角膜缘的角膜水肿,以及因血-房水屏障破坏而出现的前房积脓。引起tass最常见的病因是没有做好手术器械的清洁。

根据文献报告,主要总结白内障手术疼痛处理中麻药和镇痛剂选择,以及不同选择的疗效。为了便于分析,按白内障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分别讨论。

5.1术前策略

术前镇痛可以选择全身,局部,或者眼表。对于大多数手术医生,对于意识清醒,合作的患者最佳选择是局部麻醉。单纯白内障手术通常使用表面麻醉,以及0.1-0.5ml无防腐剂利多卡因前房注射。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趋势,分析作为白内障手术主要麻醉方式的益处,缺点,以及相关研究结果就显得非常重要。


5.1.1全身选择

白内障手术中减轻疼痛的全身选择多种多样,包括选择不同麻醉剂,止痛药和镇静剂。随着现代白内障手术指征的变化,很少再采用侵入性高和强效的麻醉方法。然而,由于个别病例的异质性,需要为各种手术情况做好术前准备。


5.1.1.1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通过让病人神志和痛觉消失,完全减轻了术中疼痛的担忧。但全麻同时增加了风险。由于大多数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都是老年人,这些风险可能会被放大。老年患者更易患高血压、冠心病和舒张期功能障碍等心脏疾病。全麻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更有可能引起心脏损伤,此外,老年人更有可能出现与痴呆和/或脑血管病有关的认知能力下降。众所周知,全麻药会加重与这些疾病过程有关的症状。因此,临床上全身麻醉通常用于一些特殊病例,比如儿童,发育迟缓(如唐氏综合征,脑瘫)或者神经性疾病(如帕金森,不宁腿综合征),这些患者往往会有明显头部晃动。

5.1.1.2苯二氮卓类镇静剂

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以减轻病人的焦虑,但不是止痛药。它们不能直接减轻疼痛的传输,而是通过诱发剂量依赖性的顺行性遗忘,消弱病人回忆疼痛的能力。副作用包括最小剂量至中等剂量均可出现抑制解除,以及呼吸抑制。这对老年人的影响更大,可能导致深度镇静,同时增加痴呆加重和引起谵妄的风险。决定是否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和所选择的药物种类,取决于病人或手术医生的需要,以及手术持续的时间。临床有很多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供选择,比如安定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本文旨在为研究苯并二氮杂卓类药物对患者疼痛知觉的影响提供参考。


在最近的文献报道中,苯二氮卓类镇静剂既能增加病人合作,同时能减少疼痛回忆。但这些研究术中使用了不同的麻醉技术,所以结果可能存在混杂影响。venkatakrishnan观察了用和不用咪达唑仑镇静,发现术中患者对视觉干扰的焦虑明显下降,配合度更高,以及对显微镜光的不适也明显减弱。boezaart对比了几种苯二氮卓类镇静剂球后注射对患者疼痛的影响,发现使用或不使用该类药物对注射疼痛和术中疼痛没有显著差异。这项研究进一步指出,与局部注射相比,更多的患者描述使用静脉注射镇静剂时会有不适感。这样的结果使作者得出结论,当注射技术引起轻微疼痛时,可能没有必要进行抗焦虑治疗,考虑到潜在的副作用,相反还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一项非盲临床试验对比了术前30分钟口服地西泮和术前立即静脉注射咪达唑仑,结果显示地西泮口服组配合度更高,术中异动更少,虽然在焦虑或疼痛程度上没有任何明显的差异。作者认为在合作和病人运动方面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咪达唑仑组过度镇静所致。另一项临床试验提示与没有镇静相比,舌下含服镇静对于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这项研究还表明,那些不愿服用口服镇静剂的人往往是年龄更大和男性患者。


口服和舌下含服镇静剂的尝试在白内障手术中并不新鲜,有很多因素促使我们寻找低侵入的抗焦虑和麻醉方法。在局部麻醉中使用口服给药途径是可取的,因为这种方法有效而且更经济。一种新型的产品mko印证了低侵入的趋势。mko由咪达唑仑、氯胺酮和奥坦西隆配制封装在一套舌下输送系统中。mko据传能缩短手术时间,增加患者满意度,但目前关于该产品有效性的证据还不充分。


5.1.1.3镇痛剂

芬太尼和雷米芬太尼是常用的镇痛剂,通常用于局部神经阻滞或表面麻醉,尤其适用于65岁以上的患者(他们使用苯二氮卓类副作用带来的风险更大)。与异丙酚相比,这些阿片合成物的使用在减少术中患者运动方面显示出了更好的效果。使用芬太尼的风险包括瞳孔缩小,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瘙痒,以及增加老年人对阿片类药物的敏感性,而相关研究证实低剂量(0.7ug/kg)对这类人群是安全的。

最近有一些研究为旧的药物提供了新的用途。一项双盲研究证实术前1小时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性价比高的凯发官网入口的解决方案。术前局部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能够抑制前列腺素产生,有利于缓解术后炎症反应导致的疼痛。目前有几种非甾体抗炎药制剂,早期试验显示出类似的效果,但由于ph值和防腐剂的作用,有些可能比其他的更容易耐受。


关于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flacs)前应用nsaids进行预处理的研究显示前房前列腺素水平明显下降。kiss进行了一项(n=36)多组对照研究,术前1天使用0.1%奈帕芬胺,结果提示能显著降低前列腺素水平。shultz使用了更大的样本(n=75),术前当日使用nsaid,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其它一些研究证实,与传统白内障手术相比,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后前房前列腺素浓度明显升高。其中,飞秒激光前囊膜切开是前列腺素增加的关键因素。flacs手术前使用nsiaid进行预处理可以获得双重益处,既能减轻术后疼痛,又能降低术中激光诱导瞳孔缩小发生的几率。


5.1.1.4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可乐定,一种α激动剂,同时也能用于外科缓解疼痛。santiago进行的一项双盲对照试验显示,手术开始前20分钟口服可乐定可以缓解整个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同时,还能在术中维持较低水平的心率,血压和眼内压。与安慰剂相比,超声乳化手术中的镇静效果也更优。


kahn对比了球周阻滞加或不加可乐定,结果显示能显著降低罗哌卡因平均起效时间(降低18秒),也能增加其持续时间(延长约2小时)。channabasappa进行的一项双盲随机试验评估了右旋美托咪啶(25ug和50ug),另一种α激动剂,直接加入2%利多卡因和0.5%布比卡因溶液,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右旋美托咪啶也被用作白内障手术表面麻醉的镇静剂。右旋美托咪啶的优点是不会引起呼吸抑制和过度镇静(其它药物可能导致,比如苯二氮卓类,异丙酚,阿片类)。一项小型随机研究证实与异丙酚和芬太尼方案相比,右旋美托咪啶方案能够明显增加患者术后iowa麻醉满意度量表(isas)评分(isas50.3vs42.7,p<0.001)。此外,静脉给予右旋美托咪啶与静脉咪达唑仑相比,能够获得类似的镇静效果,减弱患者疼痛回忆,从而提高手术满意度。通过一项双盲随机研究,alhashemi反对使用右旋美托咪啶,因为与咪达唑仑相比,可能出现心动过缓和低血压,这样可能会延迟患者离开复苏室的时间。


5.1.2局部选择

局部阻滞有几种途径,包括球后和球周。局部阻滞可以使得感觉消失并控制眼球运动,这有助于改善患者术中的不良合作,但阻滞过程中的疼痛可能会给一些患者带来负面感受。


5.1.2.1球后麻醉

球后麻醉是指将3-5ml麻醉剂注入肌锥,阻滞ii,iii和vi脑神经,导致除上斜肌外的眼外肌麻痹。球后注射通常使用混合制剂,既能快速起效又可以延长麻醉时间。最常用的组合是2%利多卡因和0.75%布比卡因,当然也有一些其它组合报道。这种技术仍然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清醒状态下眼部使用最广的麻醉方式。肌锥注射可能有疼痛的感觉,伴随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也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刺穿眼球,脑干麻醉,球后出血和视神经损伤。

注射时通常会感到疼痛和焦虑。针头刺入和液体在肌锥内扩展都会引起不适。多项研究探索了减轻球后注射疼痛的办法。包括注射前用药,改进注射技术,以及应用辅助治疗等。


注射前局部使用emla乳膏(利多卡因与丙胺卡因的软膏混合物),可以减轻注射时的疼痛。sunderraj进行了一项双盲随机试验发现与安慰剂相比,5%emla乳膏可以明显降低球后注射的疼痛感。利用1%和4%丁卡因乳膏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在以上研究中,即使使用了乳膏干预,患者的平均疼痛评分仍然是轻度。


krause对比了不同注射速度和麻醉溶液温度,没有得到显著差异的结果。在一项大型双盲研究中,boezaart检测了不同镇静剂的效果,包括3mg溴基安定,6mg溴基安定,0.5mg阿普唑仑,1mg阿普唑仑和5mg安定,结果发现,镇静剂组与安慰剂组、非安慰剂组和非镇静剂对照组在注射疼痛方面均没有显着性差异。


5.1.2.2球周麻醉

球周麻醉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报道,与球后麻醉相比,风险更低,不进入肌锥,而麻醉效果几乎相当。已用于球周注射的麻醉剂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卡替卡因,以及它们的组合形式。与布比卡因相比,罗哌卡因起效更快,在神经和心脏方面的副作用更小。khan证实球周麻醉时,罗哌卡因中加入可乐定能带来额外的好处,感觉麻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分别为3.8秒和4.1秒,而对照组为4.6秒和7.4秒。此外,可乐定组麻醉持续时间也能达到2小时以上。


球周麻醉一般是指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眶脂肪垫内或者眼球筋膜囊下。几种麻醉方式的比较研究对比了球周麻醉和其它方法。zhao所做的meta分析发现球周麻醉比单纯表面麻醉(不加前房利多卡因)更有效。aziz进行的大样本比较研究显示球周麻醉时没有患者感到疼痛,但接受深穹窿局部神经阻滞的患者在i/a,角膜切开和水分离时有不适的感觉。


stevens在1992年首次报道了tenon囊下阻滞麻醉技术。tenon囊下麻醉的风险包括结膜水肿,结膜下出血,球后出血,刺穿眼球,感染,眼外肌和眶内脑神经损伤。注射过程中的疼痛常被报道为中度疼痛,但比眶脂肪垫内注射和球后注射的痛苦小,比单纯表面麻醉更有效。srinivasan认为0.5%丙美卡因表面麻醉与2%利多卡因和0.75%布比卡因混合液球周注射相比,患者术后疼痛出现的时间更早。


5.1.3表面麻醉

表面麻醉是大多数手术医生的首选,与局部阻滞麻醉相比,并发症更少,性价比更高。相关的meta分析证实,虽然局部阻滞麻醉与表面麻醉相比,确实能减轻术中术后疼痛,但患者更愿意选择表面麻醉。


表面麻醉的优势包括:1.视力恢复更快,2.更微创,3.在合作的患者中保留了眼球运动能力,4.避免了短暂的眼表失调。表面麻醉不适合于不合作或过度焦虑的病人,也要求术者有更丰富的手术经验以避免并发症发生。此外,该技术仅麻醉表浅的三叉神经纤维,眼内组织没有被麻醉,对于复杂的病例可能会增加术中疼痛,比如需要牵拉虹膜或者晶体植入后缝合等。


apil评估了应用0.5%丙美卡因的白内障手术中不同步骤的疼痛,结果显示与其它步骤相比,水分离和超声乳化时疼痛最为明显


有一些缓解表面麻醉疼痛的办法,比如前房内注入利多卡因(下一节会详细描述),足够的睫状肌麻痹以降低睫状体小带的拉伸应力,以及降低灌注瓶的高度以降低静水压力。


5.2术中策略

缓解术中疼痛主要是依赖术前适当选择止痛药和麻醉药,娴熟的手术技术,以及为患者营造轻松的手术环境。术中的干预措施主要是前房内注射,但有效性还存在争议。

很多随机对照研究评估了前房内注射麻醉对缓解疼痛的益处。以往关于这个话题的综述和查阅文献结果互相矛盾。一项研究结果提示对于长眼轴的患者,该技术可以缓解术中疼痛。其它一些研究也证实当表面麻醉为主要的麻醉手段时,前房内注射能够增加患者的配合,并降低手术步骤的不适感觉。而在一些对比研究中显示,前房内注射并不能在降低术后疼痛方面带来额外的益处。


2014年5月,fda批准了一种术中辅助麻醉的方式,omidria®,前房内苯肾上腺素和酮咯酸联合注射。这是第一种批准用于减少眼内炎症的前房内注射药物。lindstrom发现与安慰剂相比,omidria能增加术中的散瞳作用,同时能降低术后疼痛评分。


5.3术后策略

白内障患者术后处理通常是局部使用抗生素和类固醇,用或不用nsaid。这些药物有助于预防感染和减轻可能导致术后疼痛的炎症。干眼是白内障手术后的另一种常见症状,可持续到术后3个月,有很多的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干眼的治疗选择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的时机。对于轻度干眼患者,仅使用人工泪液即可,当然,还有许多其它的选择,包括环孢素滴眼液,口服ω-3脂肪酸,以及泪点栓塞。


5.4麻醉方式的质量评价

已有多项大型、前瞻性对比研究比较了表面和局部阻滞麻醉减轻术中和术后疼痛的效果,发现这些方式的差异很小,甚至没有差异。


在美国,表面麻醉是白内障手术中首选的麻醉方式。在过去20年,使用表面麻醉的医生从1995年的8%上升到2010年的65%。这种偏好似乎更多的是与麻醉的易用性和有效性以及并发症不那么严重有关,而不是在镇痛表现上有明显增强。例如,多项研究表明球周麻醉比表面麻醉并发症更少,患者满意度更高。


一篇cochrane综述印证了以上结果,眼周麻醉的患者比表面麻醉患者疼痛评分低1.1分。而一项回顾性分析回顾了8年内1300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tenon囊下注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对于要求比较高的患者,局部阻滞麻醉可能出现结膜水肿和结膜下出血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而白内障术后,与局部阻滞麻醉相比,表面麻醉在止痛方面很难提供更多的优势,表面麻醉术后的疼痛评分明显更高。srinivasan发现与表麻相比,tenon囊下注射术后30分钟的疼痛感觉相对更轻。zafirakis对术后30分钟到24小时进行了连续疼痛评分,发现表面麻醉与局部麻醉在残余疼痛方面的差异很小。有研究认为术后24小时疼痛评分本来就存在模棱两可的可能。

白内障手术中的生理性疼痛有多种机制,目前有很多减轻疼痛的麻醉剂和镇痛药可供选择。未来应进一步研究白内障手术各个步骤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并探寻最合适的减轻疼痛的方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