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世界各地,各种文字的书写顺序各有不同,总体上有左行、右行、下行三种。如今世界各国仍保留这三种书写顺序。左行如英文等;右行如阿拉伯文、希伯莱文等;下行如传统蒙古文、中国古籍印刷、有时的日语等。
我国古代的文字书写是“竖排右书”:竖行直书,而且是从右起的。当代则变成了“横排左书”:横向排版,从左起第一行开始。
“竖排右书”改成“横排左书”才不过几十年。
1955年1月1日,《光明日报》首开“竖排右书”改成“横排左书”的先河。《光明日报》率先实践后,到1955年11月,中央级17种报纸已有13种改为横排。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也改为横排,至此,全国响应。
第1期横排版的《光明日报》
竖改横的风潮兴起后,郭沫若、胡愈之等人一同撰文指出文字横排的科学性:人的两眼是横的,眼睛视线横看比竖看要宽,阅读时眼和头部转动较小,自然省力,不易疲劳,各种数、理、化公式和外国的人名、地名排写也较方便,同时还可提高纸张利用率。
其实,用对眼睛生理上的好处来提倡横版书,郭沫若不是第一人。竖改横的冲动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风潮下就兴起了。1917年,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对横版汉字的目的进行了一次比较完整的阐述:“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试立室中,横视左右,颇为省力,若纵视上下,则一俯一仰,颇为费力。以此例彼,知看横行易于直行。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文、西文,一字笔势,罕有自右至左者。然则汉文右行,其法实拙。若从西文写法,自左至右,横迤而出,则无一不便”。
从横版书利于眼睛的角度立论,也必然遭到竖版书支持者从这个角度的驳斥。
一位从事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制药工作的研究员金灿龙,自1980年起对中国古代的阅读习惯做了专门的研究,成果《试论汉文横竖读写与学生视力》发表于《生物与特产》1989年第一期(no. 1 1989《living things and special product》)。文章中介绍到,通过调查发现,阅读者在看横竖两种排版书籍时眼部活动完全不一样。在横读时,由于上下眨眼运动方向和横读时运动方向垂直,所以它们会互相干扰;而在竖读时就会完全一致,相互协调的作用下会有助于眼部进行眨眼等正常的生理活动,而且还会有助于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