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眼科视光门诊工作中,我经常要求家长带孩子去测个眼轴和散瞳验光。但是有些家长不理解,验光只有查出度数可以配镜就行了,为什么这么麻烦还要测眼轴和散瞳?我要的是配镜的度数验准确,你告诉我眼轴长多少厘米和配镜又有什么关系?是不是想多做检查赚我钱呢?散瞳又麻烦又不舒服?散瞳后会不会对小孩眼睛造成不好影响呢?有这个必要吗?今天我就这两个问题科普一下。
首先,上面讲过眼睛能否精准地聚焦到视网膜上,取决于屈光力(角膜和晶状体的屈折率)和眼轴的匹配。眼轴是指角膜离视网膜的距离长短,相当于人的身高从头顶到脚底的高度。身高是监测人体发育的重要指标,从出生时的50厘米左右,到一岁时75厘米左右,再到成年的170厘米,医生会根据这个指标来判断发育的情况。
同样,新生儿眼轴是16-18毫米,刚出生的几个月长得比较快。1岁时眼轴变为19-20毫米,3岁时23毫米,成人时到24-25毫米,这是一个非线性的增长过程。同时,眼轴也随着身高的增长而增长。儿童屈光发育的过程中,屈光力(角膜和晶状体越来越平)减少来适应眼轴的增长,以达到一个远视状态向一个正视眼发育的过程,如果眼轴增长过快,角膜和晶状体屈光力的减少不足以匹配眼轴的增长,就是一个眼球发育过度的状况,变成近视眼。如果眼睛发育滞后、特别是眼轴过短,就是一个远视眼的状态,所以测量眼轴对了解儿童的眼球发育情况和眼睛的屈光状态至关重要。
那为什么又要散瞳呢?
我们知道,讨论眼睛的屈光情况,是在静态的前提下定义远视、近视和散光的。同时人的眼睛,无论哪一种屈光不正,包括远视、近视和散光眼,都是存在调节的。调节会增加晶状体的聚焦能力,使落在视网膜后面的像重新聚焦到视网膜上,也使看近清晰。上面我们讲过,近视眼聚焦能力过强,调节也使眼睛聚焦能力增加,所以为了准确的测量眼睛的屈光度数,我们必须散瞳,把这种因调节引起的聚焦能力除掉。这个就好像我们测量身高的时候,必须要把鞋子脱掉,因为每个人的鞋跟的高低是不一样的。当然散瞳是通俗的说法,准确的讲叫睫状肌麻痹,因为睫状肌麻痹会使调节麻痹。同时睫状肌麻痹会伴随着瞳孔括约肌的麻痹,通俗地叫散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