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已经来临,高考一结束,很多朋友也终于可以出去浪一下了,为了防晒黑防晒伤,相信大家都备上各式各样的脸部身体防晒装备——防晒霜、防晒服、遮阳伞、遮阳帽……
但其实,我们的眼睛也非常需要防晒。皮肤被紫外线伤害,我们还能感知到,比如晒红、晒伤,但紫外线照进眼内,对眼睛的伤害是非常缓慢的,我们表面并看不出来。
以前我曾经讲过,防蓝光眼镜有没有用,主要是针对室内看电脑屏幕等情景,结论是对高强度使用屏幕的人群有用,例如程序员、会计师等职业。
今天我们来聊聊户外,过强的阳光和其中的紫外线可能对眼睛带来哪些伤害。
01
白内障
虽然我们知道白内障每个人都会得,是眼睛老化的一种表现,本来晶莹剔透的晶状体,慢慢变得混浊。但其实白内障的发生与发展,也和紫外线关系非常密切。
我们都知道蓝光和紫外光对黄斑可能产生危害,但我们眼睛其实是自带防蓝光系统的,发挥防蓝光作用的就是晶状体,它会吸收大部分短波长光线,从而保护黄斑。当吸收的太多时,晶状体也扛不住了,就会过早发生白内障。
数据显示,日照强的地区,得白内障的人更多,年龄也更早。中国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 ≥50 岁的人发生老年性白内障的概率约 30%,非南方地区的概率约 20%。
所以平常眼睛一定要做好防晒工作。当然,虽然即便做好了防晒工作也还是会发生白内障,但至少,时间更晚一些,发展也会更慢一些。
另外,白内障术后也需要额外注意防晒。
白内障术后可能会出现畏光的症状,一般1~3个月大脑会接受新的视力状态,畏光症状会消失。这是因为,白内障颜色是黄褐色,紫外线之前还有白内障“遮挡一下”,取出白内障植入透明的人工晶体之后,相当于将一个常年配戴的太阳镜突然摘掉了,也正是因为这样,紫外线更容易进入眼内,所以防晒更为重要了。
目前有专门用于眼科手术的术后遮光护目镜,对于术后比较畏光,眼底黄斑病变的人群,可以佩戴。
02
翼状胬(nǔ)肉
紫外线对眼组织有光损伤作用,会使蛋白质凝固变性,角膜上皮坏死脱落。在各种被“晒出来”的眼病中,常见的一种就是翼状胬肉。翼状胬肉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因为形状像“小翅膀”而得名。
患有翼状胬肉的眼睛从眼角长出了一块小肉。有些患者胬肉“生长力旺盛”,会导致瞳孔甚至整个眼表被胬肉遮挡,造成大散光甚至失明。
翼状胬肉的成因与紫外线的照射与烟尘有关。
在日照充足的区域,翼状胬肉的发病率较高。室外工作人群、户外运动的爱好者,也容易被翼状胬肉“盯”上。
翼状胬肉一旦形成,有可能一直长大。较大的翼状胬肉做了手术后,视力也会很难恢复正常,所以能防晒就好好防晒,最好不要“惹”上它。
03
视网膜黄斑病变
“黄斑”不是某种“色斑”!而是视网膜上一个正常而且重要的生理区域,当眼睛注视目标时,目标中心点就是成像在黄斑区。
由于叶黄素在黄斑部含量较高,与视网膜其他组织相比呈暗黄色,故称之为黄斑。黄斑区的视锥细胞特别密集,主要负责精细视觉和色觉,是视觉最敏感的部位。健康的黄斑可以让我们清楚地观察物体的细节,并进行诸如阅读或看电视之类的活动。相反,如果黄斑不健康,就会出现中心视力下降、前影和视物变形等症状。
而研究表明,紫外线是促进老年性黄斑变性发展的危险因素。
04
干眼症
我们眼睛的角膜表面,覆盖了一层泪膜,功能就是保护眼睛的湿润。眼睛持续产生泪液,每次眨眼是泪液均匀地涂布于角膜表面,使我们获得清晰的视野。
如果眼睛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下,就跟“晒衣服”一样,会加速这层泪膜的蒸发,引起或加重干眼症。
说了这么多,那到底怎么做好眼睛的防晒工作呢?
1.避免暴露在强紫外线的环境下
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可选好时间段做好防护,比如最好避免在上午10-下午16点进行户外活动,尤其是中午12点的辐射是最强的,尤其要警惕。
2.养成配戴墨镜的习惯
可以利用物品进行阳光遮挡,其中,对眼睛最有效的防护紫外线方法是配戴墨镜。有人问,遮阳伞能替代墨镜吗?并不能,如果紫外线很强的话,打了遮阳伞也要戴墨镜,因为遮阳伞只能遮某些方向的紫外线,地面方向反射过来的挡不住。
对于户外工作的人群,例如交通警察、专业司机等,还有干眼的患者,在大晴天时都应该戴上墨镜。
需要提醒的是,不是所有墨镜都有效。买墨镜首先要认准正规商家,其次要留意 uv 参数。推荐使用 uv 400 的墨镜,它能 100% 防护紫外线,防晒效果最好。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在保护的皮肤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保护咱们脆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