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眼轴还需要和角膜曲率以及晶状体一起看,才有意义。
不同的角膜曲率,对应的眼轴标准长度是不一样的。角膜曲率越平坦,光线在角膜这一层折射的少,成像点就会更靠后,那么允许的眼轴就长一些,反之曲率越陡峭,允许的眼轴长度就相对短一些。
角膜塑形镜的原理,就是把角膜压平,这样成像就靠后了,抵消了眼轴变长的因素,从而让孩子可以看清楚。
那么是不是有了角膜的参数,再有眼轴,就可以算出来有没有近视呢?
还是不行,因为除了角膜,光线还需要经过晶状体折射,晶状体的折射能力,也存在个体差异。而晶状体的因素,目前在近视防控领域关心的并不多,有效的检查设备也比较少。此外,还有前房深度这个参数,也会有影响。
如果一定需要一个参考,43的平均k值,对应的正视的眼轴,大概是23.5mm。但这个数据个体差异很大。
所以,单独把眼轴的长度和人群平均值进行比较,是看不出孩子近视程度和发展趋势的。
那为什么医生那么重视眼轴呢?这是因为,在眼睛的发育中,角膜和晶状体的改变是极其缓慢的,可以视为定量,唯一的变量,就是眼轴。监测眼轴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平均每3个月、每半年或者每年眼轴的生长速度,更能反映孩子近视发展的趋势。
如何测量眼轴?
眼轴测量的金标准设备是iolmaster,lenstar、oa2000以及一些高级的验光设备也可以测量眼轴。不同品牌的设备测量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我们一般建议始终用同型设备进行测量,方便连续多次测量值之间的对比。 总之,家长们应该尽早给孩子测量眼轴,确定孩子的眼轴基线数据,不要执着于眼轴长度的绝对数值,每三个月或每半年复测眼轴,观察眼轴增长的速度,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对近视未来的发展做出准确的预判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