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制作顺序主要有四种选择:
1. 主切口—黏弹剂—侧切口;
2. 侧切口—主切口—黏弹剂;
3. 侧切口—黏弹剂—主切口;
4. 双刀同时做切口。
这些顺序中,最常见的是先做主切口,再打黏弹剂然后做侧切口。在一些大咖视频秀中,还可以见到双刀一起做切口的演示。这些顺序都是可行的,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最适合的方案吗?
主切口的制作中,经常遇到的错误操作有:
1. 初学者用左手镊夹持结膜控制眼位时,难以精准把控镊子夹持球结膜的力度,容易造成结膜出血和撕裂;
2. 刀钝时/眼压低时,容易压陷角膜,切口的起点前移,角膜受压形态改变,右手必须随角膜形态改变而调整角度,否则很容易做出一个过长或者上瓣过薄的切口,增加了右手的操作难度;
3. 出刀和注入黏弹剂时前房容易先发生塌陷;
4. 患者配合差或者过于紧张,眼球上翻时,眼位固定困难,切口难以制作。
这些错误中,尤以最后一条最为重要,并且也相当常见。
经常会看到,平时温文儒雅的医生,在手术台上有时会因为患者的不配合而心急,与患者发生不那么愉快的交流。例如,患者被显微镜强烈的光线照射非常难受,眼球使劲往上翻,主切口附近的术野暴露困难,用镊子夹持结膜翻不动眼睛,还造成结膜出血和划伤。这时医生内心的确是焦急的,让患者向下看,可就是做不到,医生就可能会生气,可能会训斥患者。
但是,要强调的是,在手术台上训斥患者,其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患者躺在手术台上接受局麻手术,内心一定是想配合好手术的,几乎不存在故意不配合手术的患者。只是,患者多是第一次上手术台,又是给眼睛动刀,可能非常紧张。他并不是不想配合好,只是由于太紧张或者听力很差等原因没有能力配合,或者不知道怎么配合。在患者不配合时,某个正在进行的操作可能会产生危险,或者当并发症已经发生时,医生可能会非常着急,甚至生气和沮丧,此时可能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大声地训斥患者。但实际上这种训斥对患者很难有正面的帮助,只会让其更加紧张。更糟糕的是,手术台上负面的交流会给患者产生误会提供“丰沃的土壤”,一旦患者术后出现问题,即使是常见的小问题,例如当晚眼睛有点儿摩擦痛,患者也会往手术过程联想,是不是我没配合好,医生把手术做坏了?有的患者心重,可能一晚上都睡不好觉。如果对簿公堂,医生说患者术中突然眼动导致出现并发症,但很遗憾地告诉大家,法官不会同情医生。法官的逻辑很简单,患者未受训练,没有配合好手术的义务,评价患者配合因素对手术的影响是医生的职责,如果会影响手术效果,医生应该选择全麻手术。
所以,医生要特别注意在手术台上与患者的沟通方式,对患者应该以鼓励和肯定为主,尽量减少批评,更不能训斥。越是紧急、危险的时刻,越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尽量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减少误会的发生。
手术中控制患者的眼位,的的确确应该是医生的责任,那么在患者无法配合时,如何从容地做好切口呢?
要实现这一点,就要从切口的制作顺序着手。
当采取“侧切口—黏弹剂—主切口”这种顺序的时候,可以惊喜地发现,上述的四个新手期常见的问题竟然都消失了。
先做侧切口,侧切口可以左手单手操作,没有严格的位置、隧道形态要求,容错率高,对眼位的要求也比较低,很容易完成。这种顺序最妙的地方在于,侧切口完成后,我们就获得了一个非常好的抓持点,可以将显微镊插入侧切口,有力地控制眼位。初学者也可以显微镊单齿插入侧切口,并镊夹持可以更加有力。虽然此举会轻微损伤一点儿角膜上皮,但并无大碍。通过侧切口填充黏弹剂后,前房饱满,因为角膜后面有黏弹剂支撑,左手的显微镊也提供有力的抵抗,此时角膜就不再容易受压塌陷,即使刀不那么锋利,也能较容易地穿刺进入基质层。只需要练习好右手的动作,不需要再考虑角膜变形这个变量,角膜切口失误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在进刀、出刀和黏弹剂针头插入的时候,前房里已经有黏弹剂,前房将非常稳定,即使有下压切口等错误动作,前房也不会塌陷。
由于有了侧切口这个非常强力的抓持点,眼位的控制将不再困难,即使患者眼球使劲上翻或者眼球震颤,也不再会影响手术进程。这样,患者配合这个最大的干扰因素就消失了。手术中,叮嘱患者看灯,患者能配合最好,不能配合,医生也可以心平气和地继续操作,不再需要跟患者纠缠。很多时候,医生一下午有50多台手术,跟患者之间没有很多无意义的交流。开台时打个招呼,让患者看亮灯,最多说两次就不再重复。中间鼓励和夸奖一下患者,“保持不动,做得非常好”。然后就是结束时告诉患者手术很顺利,非常简单和愉快。不论患者是什么样的状态(包括老年痴呆患者),也能平顺地完成手术。这就是追求的100%适应证。综上,角膜切口的制作顺序中,侧切口—黏弹剂—主切口就是最合适的方案,尤其是在新手期优势更大。即使是在手感非常好的成熟阶段,此种顺序相对于其他顺序而言仍然只好不差。
有时看到高手演示双刀同时制作切口,好处是减少了一步换手操作,节省了5秒钟时间,但这只适用于高手阶段,并且只适用于配合度特别好的患者,并不推荐初学者学习。等手术量达到数千,具备足够的手感和对患者的掌控之后,当患者突然动眼有足够快的应对时,双刀法其实已并不需要特别练习,不难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