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状体囊袋阻滞综合征(cbs)是指由于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术开口被晶状体核或人工晶状体(iol)光学面机械性阻塞导致晶状体囊袋形成一密闭的腔隙,及由此并发的如后发性白内障、屈光度改变、继发性青光眼等一系列眼部改变的综合征。患者多表现为前房变浅、视力下降、iol与后囊膜间隙增大。如果不及时处理,患者可出现眼压升高、视力下降、虹膜后粘连及后囊膜混浊等症状。随着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连续环形撕囊术的普及开展,cbs逐渐被眼科医生所重视。
囊袋阻滞综合征的病因
囊袋阻滞综合征的病因主要包括疾病因素、手术因素、iol设计三方面。其中,疾病因素主要是指糖尿病,它会加速iol光学面与连续环形撕囊开口粘连。手术因素包括连续环形撕囊直径过小和术中使用分子量大、弹性大的粘弹剂未彻底清除。iol设计方面,光学面大、襻夹角较小或单平面iol易和前囊膜紧密接触,光学面与襻较软的材料易在囊袋内压力的推动下向前移动。
囊袋阻滞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囊袋阻滞可以发生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和iol植入术的任何阶段,并且症状随始发时间而异。囊袋阻滞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根据发生时间可分为术中cbs、术后早期cbs和术后晚期cbs。
术中cbs,当水剥离过程中平衡盐水在核和后囊囊间聚集时,术中会发生囊袋阻滞,
也可发生于乳化吸出核块过程等,导致囊袋破裂和核脱位至玻璃体腔,表现为前房变浅、眼压升高,应与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相鉴别。
术后早期cbs出现在术后1天至2周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的近视漂移,浅前房、潜在的高眼压,ubm检查发现前囊和iol光学部向前移位,而后囊膜向后移位,主要是由于iol和后囊膜之间粘弹性物质的积累以及渗透吸水。
术后晚期cbs没有浅前房或者高眼压,前房相对较深,并且囊袋内聚积牛乳样的物质,而当后囊混浊发生后才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原因是残留的上皮细胞增生和化生,形成特征性的乳白色物质。
囊袋阻滞综合征的治疗
针对不同时期的囊袋阻滞综合征,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术中cbs的治疗策略包括撕囊口直径必须足够大、水分离的速度不宜过快、术前应充分散瞳、对于小瞳孔者应采用高弹性的粘弹剂或用虹膜钩等辅助器械将瞳孔拉开、一旦发生术中囊袋阻滞应尽快解除囊袋封闭、轻压晶状体核放出液体等。
术后早期cbs部分患者可自发缓解、自愈,严重者可行前房灌洗术、nd:yag激光前囊周边切开、后囊膜切开或者手术切开。术后晚期cbs症状明显者可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或者后囊膜截开术,后囊切开失败者可先行前囊膜切开使液体流出后再行后囊膜切开。
囊袋阻滞综合征的预防
预防重于治疗,针对囊袋阻滞综合征的预防措施如连续环形撕囊直径大小合适、轻柔到位的手术操作;术后有效的抗炎治疗以及预防性后囊膜激光切开术,糖尿病等高危患者可以进行预防性后囊膜切除术以降低发病风险;
选用设计科学材质稳定的人工晶状体,如晶体襻具有更强支持力以及光学面与襻有前倾夹角的人工晶状体,适合糖白患者的肝素表面处理人工晶状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