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术后急性细菌性眼内炎防治进展-凯发k8国际唯一

 
020-87280797
广州意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guang zhou yixiang medical devices co., ltd
白内障术后急性细菌性眼内炎防治进展
来源: | 作者:gzyixiang | 发布时间: 2017-11-07 | 158 次浏览 | 分享到:

性眼内炎用药问题

  姚克教授指出,对已经发生的急性眼内炎,按照共识氨基糖苷类药物因在眼内达不到足够浓度,故此一定要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如高浓度左氧氟沙星(可乐必妥)等,例如304医院使用左氧氟沙星1小时1次就是很规范的。

姚克教授等在bjo上发表的研究发现,20万病例中和感染有关的第一位危险因素是后囊膜破裂,对此类高危患者按照共识可以在术后使用左氧氟沙星或加替沙星这类穿透性高的药物,也可采取结膜下注射或静脉滴注的预防方式;第二位高危因素是糖尿病,虽然万古霉素控制严格,但也可以作为个例考虑在bss灌注液中加入;第三,后囊膜撕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与不撕后囊的感染发生率有显著差异,撕除后囊膜是高危因素,术后应给予前述处理。此外,试验发现角膜切口和巩膜切口眼内炎发生率是和国外是一致的,水密做好则两者效果相当。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是,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在bss灌注液中加了万古霉素,而感染数据在所有单位里是最低的,姚克教授提醒,并不提倡滥用万古霉素,但是万一是高危患者也可考虑。

 

培养阳性眼内炎是否需要摘除晶状体尚无共识

关于粪肠球菌感染是否摘除人工晶状体的问题,姚克教授认为不应急于否定。该病例很少见,尚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是否摘除人工晶状体,但对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的共识是需要摘除人工晶状体。万古霉素对痤疮丙酸杆菌虽然很有效,但无法作用到在囊袋里面的细菌,冲洗也无效,因此需摘除人工晶状体。此次报道的40例感染的22例培养阳性的病例中第一位是表皮葡萄球菌感染(10例),第二位是粪肠球菌感染(4例),可见粪肠球菌感染发生率并不低,的确要引起大家重视并进行探索。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防治一直是眼科医师非常重视的问题,虽然《中华眼科杂志》上刊登相关共识,但就调查情况来看,基层医院在软件和硬件设备上都有一些问题,很多医师对共识的理解还有偏差,只有一半的医院按照共识中的方法开展临床工作。作为白内障学组的组长,姚克教授认为,不可能通过一次会议或一篇文章的刊登来解决所有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该共识进行宣传,并指导基层医师按照共识开展临床工作。

  眼内感染的防治是一个长期的内容,所以姚克教授提出了在路上这个概念:共识刊登后开展向广大基层医师宣讲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指导他们的过程,围绕该共识把我国眼内炎的发生率进一步降低。目前所有的工作都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