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新版眼保健操问世,从原来的四节增加到六节,按摩的部位涉及攒竹穴、睛明穴、四白穴、太阳穴、风池穴和耳垂。
北京同仁医院主任医师杨威解释,左右眉头下面上眶角处的攒竹穴,以及内眼角上方、眼眶骨边缘凹陷处的睛明穴都是人体十二经络中非常重要的膀胱经上的俞穴,膀胱经与五脏六腑息息相关,膀胱经上的这些穴位对五脏六腑也都有调节作用,而攒竹穴、睛明穴位于眼部周围,按照中医的理论,可以治疗局部的疾病。按摩攒竹穴、睛明穴可以促进眼部气血流通,缓解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等。
而四白穴是胃经之穴,按摩能提高眼睛机能。太阳穴虽然是人体经络之外的穴位,但对提神醒脑亦有好处。
风池穴是新版新增的穴位之一,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杨威说,风池穴是头部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几乎所有头部、面部的疾病,都可以通过按摩这个穴位,疏通经络。同样新增的还有耳垂。“耳根部可以说是一个局部微循环的体穴,上面有很多穴位。耳垂最中间的是眼穴,按摩耳垂自然也可以缓解眼睛的不适。”
“这就好比运动员通过按摩放松肌肉,或者年轻白领通过按摩治疗肩颈痛,不见得疾病能得到治愈,但至少可以缓解一下症状,使身体舒适一些。”因此,杨威认为,眼保健操对于缓解视疲劳一定是有效的。
三、眼保健操效果取决于动作准确与否
如果能有效缓解视疲劳,那么做眼保健操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间接预防近视,可为何在学生群体上体现不出它被期待的效果。
“上学的时候,有学生会检查时,大家都乖乖地做,等检查的一走,几乎就没人做了,该干啥干啥”、“做操时间可以打个小盹、睡个小觉,穴位什么的都是浮云,补觉才是王道”……这些网友的评论恐怕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眼保健操为什么效果欠佳。
在杨威看来,眼保健操的效果取决于动作是否准确、到位,以及持久性。如果孩子们只是敷衍了事,或者力度不够,揉完以后并没消除酸胀感,不觉得放松些,做大概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目前学校的眼保健操只是为了完成一种强制性的任务,而有效的做法是早上起来、晚上睡觉前各做一次,白天只要感觉眼睛疲劳,随时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做眼保健操放松一下。”杨威表示。
一位网友调侃:幸好我以前小时候调皮捣蛋,不做眼保健操,都是好学生乖乖地在做,后来他们都戴眼镜了,我没有。事实上,这也一语道破中国孩子近视率高真正的原因之一。“眼保健操再厉害也敌不过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大。”杨威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