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miyake等根据cbs发生的时间分为术中、术后早期、术后晚期三类。2008年kim等根据cbs发生的病因将它分为非细胞性,炎症性和纤维性三类。目前临床多采用miyake分类方法,术中cbs多由于环形撕囊口相对较小而晶状体核较大导致,最易发生在水分离时,分离速度过快,灌注液进入囊袋使晶状体核快速浮起,机械性阻塞前囊袋口,引起眼压突然升高、前房变浅。严重可导致后囊破裂,晶状体核脱入玻璃体。术后早期cbs多发生在术后两周以内,患者多因视力突然下降就诊,表现为眼压升高、虹膜背隆、前房变浅、屈光度改变,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之间出现间隙,内有透明液体填充。原因一般与术中囊袋内黏弹剂吸除不彻底、撕囊口与人工晶状体形成机化膜等有关。
sugiura等研究发现术后早期cbs囊袋内透明液体的主要成分是透明质酸钠。撕囊口直径比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光学面小而导致透明质酸钠存留,透明质酸钠致使囊袋内渗透压增高,房水通过浓度梯度渗入囊袋内使其膨胀形成阻滞。术后晚期cbs多发生在术后数月至数年,多伴有后发性白内障。表现为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之间间隙明显增大,后囊膜向后膨出,可被乳白色或半透明液体填充。
本例患者术后3个月囊袋位置未见异常,术后9个月出现视力下降来院就诊,查体见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之间出现较大间隙,内见透明液体,考虑为术后晚期cbs。本例患者撕囊口约5.5~6.0 mm之间,排除撕囊口过小的因素;术后9个月发生,亦可排除黏弹剂残留的因素。术后晚期cbs的囊袋内液体性质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较认可的发生机制是由于晶状体前囊膜与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紧贴,光学面阻塞ccc的开口,晶状体囊袋皱缩,ccc的边缘前囊下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纤维化加重ccc的开口阻塞。推测可能是晶状体上皮细胞残留在囊袋内,上皮细胞产生的代谢物、iv型胶原或细胞外基质导致囊袋内渗透压呈相对较高状态,将房水吸入囊袋内,造成囊袋内液体积聚、囊袋扩张。
为减少囊袋阻滞综合征的发生,术前应排除全身疾病,尤其是糖尿病。术中应根据所使用的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的大小设计合适的环形撕囊口(5~6 mm),术中水分离速度不宜过快,尽量吸除黏弹剂及晶状体皮质,可以将i/a手柄进入到人工晶状体后方进行吸除。kim等研究结果认为眼轴(axiallength,al)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设计对发病有显著影响,对于al≥25.0 mm的患者应定期随访,四个襻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akreos adapt,bausch&lomb)与术后cbs的发病率升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