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治疗共识
(一)白内障摘除手术后发生眼内炎时应采取的措施
1.必须检查视力、视功能及眼底
2.进行眼前节拍照、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b超检查,行血白细胞计数、血c反应蛋白测定等辅助检查。根据裂隙灯显微镜下1 mm×1 mm视野中前房炎症细胞的数量,将炎症细胞分为 6 级,即 0、0.5 、1 、2 、3 和4 [10]。
3.在确诊时必须鉴定致病菌,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如果考虑厌氧菌感染,要注意进行厌氧菌培养。最理想的采集标本应包括前房水(0.1~0.2 ml)和玻璃体液(0.1~0.2 ml),建议使用玻璃体切割头干切采集玻璃体液。有条件的机构可在细菌培养之外,行细菌特异性pcr检测。细菌特异性pcr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大大提高细菌的检出率[9]。
4.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感染,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第1阶段:仅前房炎症细胞2 ,未见前房积脓和玻璃体混浊,须密切观察,必要时可采用前房抗生素灌洗和(或)辅助疗法。
第2阶段:出现前房积脓,b 超检查未见玻璃体混浊,可进行前房抗生素灌洗和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辅助疗法。
第3 阶段:前房积脓合并玻璃体混浊,直接采用玻璃体切除手术和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辅助疗法。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每隔 4~6 h 观察 1 次病情。对于病情进展迅速者,需每隔2 h观察1次病情,并根据病情所处阶段,不断调整治疗方案。
(二)玻璃体切除手术时机
《我国白内障术后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治疗专家共识(2010年)》提出,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感染,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当前房积脓合并玻璃体混浊时,须采用玻璃体切除手术和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辅助疗法。该共识对玻璃体切除手术时机进行了详述。当玻璃体出现炎性混浊,患者视力为光感、更差或呈进行性下降时,或者玻璃体内注射无法有效控制病情时,建议采用玻璃体切除手术。对于玻璃体切除手术时机,2013 年 escrs 建议视力更好的眼内炎患者进行玻璃体切除手术,认为玻璃体切除手术有利于获得标本并除去大部分细菌,减少了对再次手术的需求。参与讨论的大部分专家认同该观点,认为应更为积极地进行玻璃体切除手术。
(三)玻璃体腔注射药物
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是针对疑似病例、早期病例的治疗方法或在实施玻璃体切除手术前的初期治疗措施,不必连日给药,建议2~3 d注射1次。在大多数情况下,玻璃体腔抗生素注射只需1次即可以控制感染。玻璃体腔注射药物种类与《我国白内障术后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治疗专家共识(2010年)》相同,首选10 g/l万古霉素0.1 ml和20 g/l头孢他啶 0.1 ml 联合注射。若患者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可选用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等药物替代。玻璃体腔内还可注射少量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 0.4 mg)以减轻炎性反应。值得注意的是,玻璃体切除手术后,抗生素会迅速扩散至视网膜表面,为降低视网膜毒性,须考虑减少抗生素剂量。硅油和气体填充眼眼内注射时,需要大幅减少药物剂量(建议1/4~1/10标准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