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防治-凯发k8国际唯一

 
020-87280797
广州意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guang zhou yixiang medical devices co., ltd
我国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防治
来源: | 作者:gzyixiang | 发布时间: 2018-02-26 | 275 次浏览 | 分享到:


(四)全身抗生素使用

为减少注射药物向眼外弥散,维持玻璃体腔药物浓度,重症急性化脓性眼内炎应全身使用与玻璃体内注射药物相同的抗生素治疗。


(五)慢性囊袋性眼内炎

慢性囊袋性眼内炎可能出现在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其表现为一种慢性、隐匿和复发性肉芽肿虹膜睫状体炎。最初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有效,但药物减量后可复发。临床体征包括大的角膜后沉着物、少量前房积脓、轻度前部玻璃体炎性反应、囊袋内的白色斑块。慢性囊袋性眼内炎通常是由低致病微生物引起,约2/3情况是由于痤疮丙酸杆菌引起,但表皮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属和真菌均有可能。可疑病例采取前房穿刺并抽取 0.1 ml 房水做培养和进行pcr检测,确定微生物的来源,并给予万古霉素囊袋灌洗(30 mg/l)。常规口服克拉霉素500 mg/次,2次/d,2~4周,并可同时口服莫西沙星(400 mg/次,1 次/d,1 周),若无效可实施手术。先行玻璃体切除和部分囊袋切除,在保证不影响iol稳定性的前提下,尽量清除白色斑块。术毕根据抗菌谱向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全身药物治疗(克拉霉素、莫西沙星)时间应延长 1 周。如果手术失败,则必须取出 iol,并进行玻璃体切除术。不建议单纯行玻璃体腔抗生素注射或玻璃体切除手术。


(六)真菌性眼内炎

真菌性眼内炎的发生率逐年升高。sheng等报道在我国真菌性眼内炎的发生率高达 12.7%。考虑真菌感染时,建议玻璃体腔注射两性霉素(5~10 μg)或伏立康唑(100 μg)。通常需要反复玻璃体腔注射,次数和间隔无固定标准,可根据临床反应情况而定。需要同时进行全身抗真菌治疗,一般推荐使用同种药物进行为期6~12周的治疗。真菌性眼内炎治疗棘手,通常需要药物治疗联合玻璃体切除手术和iol及囊袋取出术。


白内障围手术期预防感染共识

(一)围手术期局部使用抗生素

《关于白内障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措施规范化的专家建议(2013 年)》提出围手术期局部滴用抗生素是预防眼内炎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2013 年escrs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抗生素滴眼液接触眼表的时间短,杀菌效果并不确定,建议术毕前房注射抗生素替代术前使用抗生素滴眼液。然而,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围手术期局部抗生素的使用效果,围手术期局部使用抗生素仍应是我国必要的眼内炎预防措施,并建议术前使用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广谱抗生素滴眼液。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眼内穿透性强,故建议术后最好采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滴眼液。建议常规术前连续使用1~3 d,每天4次。术后建议使用抗生素滴眼液1~2周,每天4次。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