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担任全国角膜病学组组长的10年间,中国角膜病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从教50余年桃李天下,为中国眼科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谢立信院士在担任全国角膜病学组组长的10年期间,完成了《感染性角膜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在全国28个省份进行了超过百场学术研讨,2009年至2012年间,谢立信教授团队对感染性角膜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覆盖从黑龙江、青海、湖北、山东到云南、广东等10个省份近20万人群,为临床和科研工作开展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数据。
谢立信院士时常说起,他事业的成就感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为眼病患者驱走黑暗,重现光明;二是创建了山东省眼科研究所,这个单位从无到有,为当地的老百姓解除眼疾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年轻的后辈搭建了一个学术平台;三是到目前为止培养了100多名研究生,现在这些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他们中很多已成长为中坚力量,为我国眼科专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亚洲角膜学会学术会议期间,理事会召开专题会议,对新一届理事候选人进行商讨并投票,经过专家推荐和投票,史伟云教授新当选为亚洲角膜学会理事。
亚洲角膜学会现有13名理事,分别来自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山东省眼科研究所谢立信院士现为荣誉主席,史伟云教授当选后,将成为该学会第三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理事。
亚洲角膜学会于2007年3月4日在新加坡成立,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角膜病、眼表疾病、角膜屈光手术及角膜接触镜等领域研究的学术组织,汇集了众多该领域的顶尖专家。
完成万例角膜移植手术的“光明使者”
史伟云教授从事眼科事业37年来,史伟云教授已累计完成各类角膜移植手术10000余例,是国内极少完成角膜移植手术超万例的专家。他一直坚持工作在眼科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第一线,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眼科显微手术技巧,除去出差、开会的日子,一天二三十台手术是常态。
史伟云教授说,其实大部分的角膜盲患者都有可能通过角膜移植重获光明,但由于角膜资源匮乏,不少患者只能在漫漫黑暗里被动等待。这样的现实让他无法安心,他必须要做点什么,“我是个临床医生,临床遇到很多问题不能解决,就要去搞科研、想办法。”这朴实的话语透出的,正是当下需要大力提倡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