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伟教授:dmek经验分享
爱尔角膜病研究所所长李绍伟教授结合自己开展dmek手术多年来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病例、录像介绍了dmek手术的优缺点,并且详细分析了国内dmek手术开展困难度较高的原因主要是材料的缺乏和制备的困难。
李绍伟教授强调interface infection是一个前沿领域,interface infection不仅存在于dmek手术,也存在于世界上所有角膜手术和屈光手术中,如:lasik、smile、深板层、板层、dseak以及dmek等手术都有发生此类问题的病案。为此,他还分享一个格子样营养不良患者深板层术后真菌感染的病例,术后早期植片透明,2月时发现局部病灶,打开植片刮片发现酵母菌感染,再次移植后感染复发,最后做穿透性角膜移植才恢复透明。李教授总结,层间感染处理棘手、极易复发,二次手术风险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热点讨论:早期鉴别,积极干预——角膜层间感染的综合防治
王明武教授面对复杂棘手的案例深有感触,他分享了经验,应用连续性灌洗器研究药代动力学,达到药物的浓度要比点眼至少高10倍,灌注四小时后就比24小时每小时点眼所达到的浓度高10倍左右,如果能确定层间感染的类型,可以尝试结膜囊连续灌注而先不手术,可能可以迅速达到很高的药物浓度而抑制感染。晏晓明教授也分享了自己遇到的一例细菌性层间感染的病例,一例板层移植术后第一天角膜透明,第二天出现前房积脓,涂片见链球菌,进展非常迅速,于是在前房注药,后来考虑感染控制不理想,于是在层间打药,打在植床的深基质层,感染终于得到控制,仅遗留了中央白斑,考虑等病情稳定再做穿透移植。晏晓明教授总结,文献报道,层间感染迟发性多见,多为真菌感染,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层间感染较眼内炎感染控制更加棘手,药物难以进入,难以达到有效浓度,因此要早期发现积极处理,先考虑打药控制感染,再进行二次手术。
孙旭光教授对于角膜移植术后interface infection问题做了系统的总结。通过详细讲解各种手术interface infection发生后的感染机理,以及治疗上遇到的困难,提出了治疗的方案和重点方向,并结合各种常见感染的病原菌和感染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讲解。孙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一例全飞秒激光术后3天感染的病例,抗生素频点无效,因为全飞秒术后细菌包裹在角膜囊袋内,药物难以进入,细菌容易形成生物膜引起耐药性,需要切开角膜瓣冲洗治疗。孙教授带来的精彩病例和生动讲解得到在场专家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