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硬核白内障的小切口超声乳化术
1960年代发明的超声乳化技术,使白内障手术得到了质的飞跃。这种手术方式使手术切口缩小到3mm左右,借助推助器植入折叠型人工晶状体(iol),现在已成为主流的白内障手术方式,虽然切口小,术后视力恢复快,但对术者的手术技术要求较高,初学者易发生角膜内皮损伤甚至角膜失代偿,能量和真空配合不当易导致后囊破裂,甚至会出现晶状体核掉入玻璃体的严重并发症。
1.4 硬核白内障微切口超声乳化术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创新,一种手术切口更小,安全性更高,术后切口并发症更少的术式—mics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临床上一般将小于2.4mm的切口都归为同轴微切口白内障手术范畴。微切口超声乳化在术后视力恢复,角膜散光,内皮细胞丢失等方面有更多的优越性。(1)安全:术中切口密闭性和前房稳定性高;(2)术后视力恢复快;(3)术源性散光小;(4)角膜内皮细胞丢失少;(5)并发症少。
2 硬核白内障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方式
硬核白内障的微切口超声乳化的难点在于:无红光反射,少皮质或无皮质,核大,核硬、核韧,超乳时间长,能量消耗大,并发症多。其实关键难度点在于撕囊和碎核,为了解决碎核问题,报道的很多碎核方式:分而治之法、原位碎核技术、切削翻转法、劈裂翻转法、改良拦截劈核法、高负压劈核技术、扭动模式等,各种方法各有各的优缺点,且每个手术医生的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些碎核方式不一定适合于每位医生,从根本上说硬核的碎核核心理念是:超声能量和机械劈核的完美结合。
爆破模式与传统的模式不同,其特点是瞬间高能量释放,提高能量使用效率,减少无效能量。当进入超声乳化档即释放出设置的最高能量,而且只在超乳针头完全被晶状体核堵塞时才释放能量。但每次爆破的时间极短,一般为40~60ms 。脚踏板线性控制堵塞爆破次数,超声乳化档起点处每隔2.5s自动释放一次爆破,随着脚踏向下,能量释放的次数逐渐增加,脚踏控制刚到第三挡时,爆破间隔时间为0.5~2.5s,当第三档到底部时,爆破将连在一起,能量变为持续式。
另外,爆破模式中高负压使核碎块跟随性好,数次短暂有效的爆破能量即可将乳化头附近的核碎块吃掉,提高了能量使用效率,减少了器械在眼内的操作,因而角膜内皮丢失率、术后早期角膜水肿发生率、眼内热损伤均较低、促进了术后视力功能早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