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吗?就是这样神奇。
之所以这样,完全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且有些动物这种凸起样中心凹还不止一个。比如,许多掠食性鱼类、爬行动物和鸟类的视网膜都有一个(或两个)凸起样中央凹,而高级灵长类动物的视网膜则只有一个凹陷样中央凹。这种凸起样中心凹会起到图像放大器的作用,有利于聚焦和运动探测。
是“上帝之手”吗?黄斑中心凹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子? 没人确切知道,为什么会长出了这个奇怪的中心凹“小坑”;也没人知道,是不是“上帝之手”挖了这个“小坑”。但在视网膜发育过程中,人们发现......
-
中心凹是在受孕后24-26周时开始形成的,最早可在受孕后12周左右。
-
中心凹开始形成时,视锥细胞逐渐向心性迁徙,在中心凹这个部位的密度变得越来越高,高密度的视锥细胞都“趋之若鹜”地拥挤到这个狭小之地。于是,在它们的身后留下了这个浅浅的“小坑”。
-
中心凹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向心和离心2种细胞的被动运动:视细胞即视锥细胞向心性聚集,而其它细胞则逐渐远离中心,这样,在视锥细胞前面,没有了其它细胞层次的遮挡,变得更加“千里豁明眸”起来。从这个角度说,视锥细胞也需要这样一个“坑”。
-
这就是说,中心凹这个“凹陷”的形成,是受到了2个方向力的作用结果。一个是垂直方向把黄斑拉得凹陷的力,这来自于最靠近中心的müller细胞的收缩。另一个是把这个中心凹离心扩展的力,可能和星形胶质细胞、 henle纤维以及外网状层müller细胞突起有关。
-
你一定会有一个疑问:是的,中心凹被拉得凹陷了,非视锥细胞也被拉向了周边,于是产生了一个“凹兜”,但怎么能保证跑到周边那些细胞不再跑回来,把这个“凹兜”再填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上帝之手”在小凹的坡形斜壁上, 围绕着凹陷的斜坡,设计了一个巧妙的“z-形müller细胞结构”,这个结构像“固沙”的网格,通过对henle纤维的牵拉,牢牢地维持住了凹陷的形态。
于是,就产生了像下面这样的黄斑中心凹特殊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