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灯的原理及使用技巧-凯发k8国际唯一

 
020-87280797
广州意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guang zhou yixiang medical devices co., ltd
裂隙灯的原理及使用技巧
来源: | 作者:gzyixiang | 发布时间: 2018-05-23 | 232 次浏览 | 分享到:


检查前先散瞳,这样可看清楚晶状体周边部的改变。为了能了解到混浊变化的位置,应先使用宽光对不同焦点进行观察,同时也应使用镜面反光带照明法。在做进一步检查时,还必得应用窄光形成光学切面。这样对晶状体缝、晶状体裂隙灯下各个光带

(不衔接面)等都能看得清楚。


通过裂隙灯窄光、直接焦点定位,由前向后,成年人透明晶状体的光学切面上,所出现的各光带如下:前囊、前皮质、前成人核、前婴儿核、前胎儿核、前及后胚胎核、后胎儿核、后婴儿核、后成人核、后皮质和后囊。所有各层光带因年龄关系在一个晶状体内不一定都能见到,但前、后光带成人核和婴儿核,一般是可以看见的。


胎儿核:由中央空隙和由前边以正y、后边以倒y为界的两个半月形光带所构成。在可能情况下,如对新生儿进行裂隙灯检查,就可发现y字形缝合几乎就在囊皮下。中央空隙是胎生3个月前所形成的部分,也就是晶状体最早生成的部分,名胚胎核。胎儿核的其他部分也都是在出生前形成的。


婴儿核和成人核:婴儿核是由出生前至青春期所形成,检查时常不明显;成人核则是从青春期至成年期(35岁)所形成,以后逐渐发展。从光学切面上看,成人核表面不很光滑,有时表面有空泡,起伏不平。


皮质:是位于前囊下透明间隔下的晶状体质,是晶状体最后形成的部分,厚度随年龄不同而有改变。在20岁的青年人,皮质约为核的1/4厚,而在70岁高龄的老人,皮质约等于核的一半厚,这是由于晶状体纤维不断增生的结果。


晶状体囊,用一般检查方法,是不能把它分辨出为一独立组织的。但在使用窄光直接焦点照明法时,由于光带的出现,可以把它与囊下组织分开。如果使用镜面反光带照明法,在晶状体前后囊均可出现一种有光泽的,表面粗糙不平,状如粗面皮革的所谓鲨革(shagreen)状。在前囊是由于晶状体前囊表面、晶状体上皮和晶状体纤维之间的起伏不平所形成的多数小反射面所致。在后囊则系由晶状体后囊和晶状体纤维之间起伏不平,所形成的多数小反射面所致。


在晶状体前囊表面常有棕黄色的星状细胞沉着,这是一种具有几个突起的色素细胞。有时是单一,也有时是多数。由于裂隙灯的使用,发现有很多的正常人具有这种改变。


晶状体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质和核心逐渐脱水而硬化,透明度也日趋减弱,光学切面的反光也由青灰色向灰黄色变化。一般这种老年性核硬化不影响视力,但如硬化进一步增重,颜色加深,混浊增重,影响视力,成为所谓琥珀色白内障(amber ca lara—c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