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正常晶状体内,可以见到散在、边界清楚的灰白色或灰蓝色点状混浊,一般不再发展,也不影响视力,是属于先天性变异范围。
晶状体悬韧带在无虹膜或虹膜切除术后的虹膜缺损区可以看见。但虹膜缺损如系先天异常,则晶状体悬韧带也常缺损或发育不全。
在晶状体后极偏鼻侧后囊上,常可见一螺旋状附属物悬挂于晶状体后间隙(retr—olental space)中,这是在胎生第二个月时由cloquet氏管壁和晶状体周围纤维膜融合所形成。
光在传播时,由于介质的屈光指数、光密度、吸收光谱等差异,可产生折射、反射、全反射、弥射、绕射等现象,使其强度、色调、偏振性、相位发生变化。人眼不能分辨光的偏振和相位的变化,但能分辨光的振幅(强弱)和波长(色调)变化。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是利用光在眼各种组织中传播时的差异来发现病变,并按照其各自的特点给予定性的,因此,应用裂隙灯的技术,实际上就是一个用光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弥漫光照明法 用来检查角膜、结膜、泪阜、泪点、眼睑皮肤、睑缘、睫毛,可对整个眼部的表面有一个粗略但较全面的印象。将光斑开至最大,将灯柱反射镜下的毛玻璃移入光路,使照明光更加均匀柔和。为了避免角膜上的反光点影响观察,可将裂隙灯灯架左右移动。在照相时,用低倍镜取景时,注意使角膜上的反光斑离开要观察的区域。由于经过显微镜后取镜范围受限制,最好用接圈和半身镜直接加接照相机镜头和机身,拍摄效果无论在景深、分辨力、宽容度和视野方面,都较经显微镜物镜拍摄满意。
(二)直接焦点照明法 裂隙灯光源发出的光束将裂隙刀片经成像镜、反射镜后,在显微镜物镜的工作距离上结成像。根据需要,可调节光阑,形成直径为8、5、3、2、0.2mm的圆形光斑,或调节裂隙刀片间距,形成o~8mm宽的光隙。为了保证显微镜的物镜工作距离与裂隙焦点重合,出厂时已调定,但如观察者有屈光不正、或观察者为正视眼而目镜视度不在零位,则物体看得最清晰时裂隙焦点却不同步,故应在使用前调节好目镜视度。
裂隙宽度为1.0~1.5mm间称为宽光带,它映在角陵上可形成一有六令界面钓三维空间。
在全黑的暗房中,用o.2mm直径光斑照射前房,在瞳孔的黑色背景下,房水内的蛋白成份或游走细胞可因丁铎尔现象而呈浅灰色,称为房水闪辉现象。由于光束在焦点前后成圆锥形,故也称为圆锥光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