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期望值
屈光手术专家共识里手术适应症第一条,患者本人有摘镜愿望,对手术效果有合理的期望值。这句话的内涵与术后满意度紧密相关。屈光手术是一种锦上添花的选择性手术,患者对于术后效果有较高的要求无可厚非,但期望合理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术前有不切实际预期,特别是经过沟通后还抱有幻想的患者,往往伴有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这些必须排除在手术之外,是手术的绝对禁忌症。
更值得探讨的是那些不了解近视,不了解手术,不清楚自己眼睛情况才抱有过高期望的情况。
首先要了解近视本身。近视一旦发生,特别是发展为高度近视,就会伴随很多不可逆的改变。近视患者随着眼轴增长,更容易出现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及黄斑出血、变性、裂孔及脱离等,更容易出现并发白内障,也与开角型青光眼息息相关。
其次要了解手术。手术只是替代眼镜的一种方法,并没有从病因上根治近视。因此,手术不能逆转近视导致的眼球改变,不能降低也不增加近视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当然,手术也和眼镜一样,只能矫正现有的度数,未来是否再发生近视更多与近视度数和术后是否合理用眼有关。此外,因个体对激光的敏感程度不同,以及每个人术后愈合反应有异,可能出现欠矫、过矫或屈光回退,术后根据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增效手术或其它治疗。
最后还要了解自身的情况。比如术前矫正视力只有0.8,却期望术后视力能达到1.2,术后视力即使达到1.0也会不满意。比如有的人术前不戴眼镜,眼镜度数偏低,或者双眼视功能有异常,最好戴镜适应一段时间或者治疗后再行手术,要么手术后,接受术后早期可能出现的视疲劳等不适症状或术后需要进行视功能训练。比如有的人瞳孔直径偏大,术后可能更容易出现眩光等夜视力问题。或者有的人术前存在一些诸如干眼,mgd等眼表问题。或者有的人在术中因为紧张配合不佳可能需要改期手术或者更换手术方式等等。以上这些都需要在术前和患者做好沟通,在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才接受手术。
有效的沟通
如前所述,影响术后满意度的核心矛盾是患者对手术的理解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差异。术前如何做到有效沟通,让患者以相对客观的心态面对手术,则可能是提高术后满意度的钥匙。
从字面上理解,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是交流,是过程,通是结果,是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