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囊切开术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手术中的基本技术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方便取出混浊的晶状体核与皮质,为人工晶状体固定提供支架。眼部复杂病例的病情多种多样,在白内障手术时,单单常规环形撕囊远远不能满足手术需要,需要多种前囊切开方法作为补充。
1. 经辅助切口向前房和前囊袋开口注入少量分散性粘弹剂保护内皮。
2. 接着贴近后囊向囊袋内注射0.05- 0.1ml 0.1%台盼蓝或0.5%靛青绿,由于比重大,染色剂主要沉积于后囊表面。
3. 平衡盐溶液冲洗囊袋内的染料,这时后囊已被染成淡蓝色或淡绿色。
4. 注入粘弹剂,开始环形撕后囊。
图10-3-10前囊染色
图10-3-11后囊染色
环形撕囊失败原因和撕囊并发症
前囊出现放射状裂口,撕囊开口出现尖锐的不规则形状或撕囊为不连续都被认为是不理想的环形撕囊。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前后节压力失衡和不恰当的控制方向。不规则的钝角前囊开口,只要是连续的都被看作是成功的。
(一)前后节压力失衡
1. 前房穿刺后,没有及时补充粘弹剂。儿童、青少年白内障或膨胀期白内障,囊袋内压力较大,稍有前房漏出即可发生放射状前囊裂开;
2. 撕囊镊过度挑动切口外板层或压迫切口内板层,频繁张合,造成粘弹剂从切口漏出;
3. 挤压眼球,眼压升高,粘弹剂漏出。呼吸困难病例、眶压高病例或球后注射量较大时,前房漏出增多;
4. 使用了低粘度低内聚性的甲基纤维素,通过切口外漏;
5. 灌注液经断裂的悬韧带间隙流到玻璃体腔,使得玻璃体腔容积增大,压力增大。
其结果导致前房变浅,玻璃体压力相对升高,晶状体前移,前囊及悬韧带张力增大。囊膜应力集中在前囊裂口的裂点上,使前囊裂口向赤道区扩展,直至张力完全平衡。因此控制前囊裂口方向的关键是重建前房,平衡前后房压力。前房注入粘弹剂是最有效的方法。高粘度高内聚性粘弹剂透明质酸钠很少漏出,保持前房深度作用强。甲基纤维素粘度低,内聚性低,容易外漏,撕囊方向失控。 角膜移植术中开天窗法撕囊,后部压力变大,可用左手镊子压住晶状体核,右手撕囊。
(二)不正确的撕囊操作及纠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