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囊切开术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手术中的基本技术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方便取出混浊的晶状体核与皮质,为人工晶状体固定提供支架。眼部复杂病例的病情多种多样,在白内障手术时,单单常规环形撕囊远远不能满足手术需要,需要多种前囊切开方法作为补充。
对于撕囊术的操作来说,最重要的是理解作用于前囊撕裂缘上的两种力对撕囊方向和过程的影响。 环形撕囊术的向量方向:第一种力是由悬韧带对前囊产生的均匀的放射状张力。一旦前囊的第一个裂口开始裂开,前囊张力会集中到裂口,任何额外的用力,例如前房变浅或玻璃体压力增大,均会引起前囊向周边裂开,张力消除后裂开才停止。第二种力是手术者施加的用于撕开前囊的牵引力。当两种力作用在一点上,可以计算出其向量力的作用方向和大小。因此悬韧带总牵引力的增加很可能导致另一种向量力的增加。当悬韧带张力很高时,环形撕囊方向难于控制,有向周边裂开的趋向。悬韧带张力愈低(b),囊撕裂方向(c)愈接近镊子牵引用力方向(a)。加深前房是减轻悬韧带张力最有效的方法(图10-3-1)。
图10-3-1 粘弹剂充满前房后用撕囊镊撕囊
(三)两种基本的前囊撕囊方法
1. 平行撕囊法(ripping technique):在前囊平面平行牵拉前囊瓣,不断改变牵拉方向,控制囊裂开方向,最终获得一个圆形的前囊开口。这种技术对前囊施加了较大的力,作用于较宽的前囊上。用力方向与前囊裂开方向有较大夹角,因此不太容易控制撕囊方向。此外此种方法对皮质的干扰较多,皮质结构紊乱产生不规则折射暗影,增大分辨前囊裂开方向的困难,操作有一定的盲目性。
2. 剪切撕囊法(shearing technique):先在前囊做出一小囊瓣并向未切开的囊膜面翻转,以较小的弧形向心牵拉,囊瓣沿较大的圆形裂开,获得圆形前囊开口。这种撕囊技术作用力与囊裂开的方向只有很小的夹角,作用力集中于撕裂点(tear point),对周围前囊和悬韧带的影响甚小,容易控制撕囊方向,降低了放射状前囊裂开的危险。由于前囊瓣始终于反折状态,任何前囊瓣的操作均处在前囊之上,不会扰动皮质产生干扰阴影,能见度很好。这是最基本的撕囊方法。二次撕囊主要采用剪切撕囊法。
实际操作中,通常是两种撕囊方法的联合应用,多数情况下是剪切撕囊为主,平行撕囊为辅,学习重点应放在剪切撕囊法。
环形撕囊术基本器械有截囊针和撕囊镊两种。
撕囊镊通常有会聚或平行的夹口,尖端有局部突起的平台,闭合严密。手术者可以直接抓住囊瓣,与囊表面正切方向垂直牵引,容易控制撕囊方向。使用普通撕囊镊撕囊需要至少2.5-3.0mm的切口才能允许镊子张开和在前房内的旋转摆动。但这样会引起切口漏,前房变浅,玻璃体压力增大,前囊向周边裂开。同轴撕囊镊的形状类似于玻璃体手术器械,1mm直径金属管前端伸出微小的夹口用于夹持前囊,只需要1mm长的切口。镊子撕囊在使用粘弹剂维持前房时比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