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诊断和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在防治儿童遗传眼病中的重要作用-凯发k8国际唯一

 
020-87280797
广州意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guang zhou yixiang medical devices co., ltd
遗传诊断和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在防治儿童遗传眼病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 | 作者:gzyixiang | 发布时间: 2018-08-07 | 256 次浏览 | 分享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525006、81670864、81730025、81700877)

盲和视力损伤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社会和经济问题,不但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也加重了家庭和社会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致盲眼病是全球第三大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全球约有2.5亿人视力残疾,中国占近20%。随着人口总数的增加和老龄化的加剧,视力残疾人数将继续显著增加。目前,防治盲和视力损伤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主要的公共卫生课题之一。儿童盲是“视觉2020”行动的防治重点之一,虽然儿童盲占全球盲人总数的比例不高,但由于儿童存活年数长,致残时间长,对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儿童盲可根据致盲原因进一步分为可避免盲和不可避免盲两大类。可避免盲借助现有的知识和恰当的措施就可预防和控制,或通过特定的治疗即可恢复视力;不可避免盲指应用现有的知识和手段尚不能预防或治疗的疾病。儿童阶段由遗传因素而引起的眼病统称儿童遗传眼病,是引起儿童不可避免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儿童遗传眼病是发达国家儿童盲的主要原因,约占1/2,我国儿童遗传眼病约占儿童盲和严重视力损伤的1/3,且仍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因此,探索儿童遗传眼病的分子遗传学病因,建立基因诊断平台,提供遗传学咨询,指导优生优育,是疾病预防和开展基因治疗的重要前提,也是目前国际眼科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


1、常见儿童遗传眼病的临床和遗传特点


遗传性眼病多指由明确的遗传致病因素引起的眼部疾病表型。遗传性眼病根据其遗传方式可分为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和线粒体遗传病等。染色体病多由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所致,可伴有全身多系统的异常和畸形,危害较为严重,在眼科罕见,且在家系中不传递。多基因病往往由多对微效基因的累加效应引起,且环境因素对疾病影响较大,故并无明确的家系传递格局。线粒体遗传病呈细胞质遗传,多为母系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目前已知的线粒体遗传眼病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此病虽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20~30岁的青年男性。因此,引起儿童盲和严重视力损伤的儿童遗传眼病多指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病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根据其遗传特点可进一步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及性连锁遗传。


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inherited retinal dystrophy,ird)是我国最常见的儿童遗传眼病[1],其世界范围内的整体发病率为1/3 500~1/5 000[2],我国的发病率则高达1/1 000[3]。ird表型丰富,根据疾病表型可分为单纯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和伴发视网膜变性疾病的综合征性,前者主要包括leber先天性黑矇[4]、stargardt病[5]、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best病)[6]、先天性静止性夜盲[6]和锥杆细胞营养不良[7]等,后者则包括bardet biedl综合征和usher综合征等,这类疾病可伴有全身其他系统的异常,在眼部则表现为视网膜变性疾病[8]。ird遗传背景复杂,遗传模式涵盖了全部孟德尔遗传方式,众多基因的突变均可致病。迄今全世界已报道的ird致病基因有256个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