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报道衍射型miol的调节范围为4.50 d,且其在近距离和中间距离的焦点深度明显宽于siol,在离焦曲线上出现两个波峰,从而提高患者近距离和中间距离视力的满意度。
(4)同时矫正规则散光:一项大样本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95.2%术眼合并散光,其中27.5%术眼柱镜度数>1.25 d。散光度数的增大会提升高阶像差,甚至可以引起对比敏感度下降[17]。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衍射型散光矫正型miol的衍射环结构位于非球面光学区的前表面,其后表面为散光矫正设计,通过单次手术植入此类miol,可同时矫正散光,并获得卓越的全程视力以及屈光结果的可预测性和旋转稳定性[18,19,20]。
焦点问题二:miol会是iol技术发展的终点吗?
尽管miol的出现是临床白内障摘除手术的重要突破,且在临床使用中miol已发展出多种类型,其优势有目共睹,但miol绝非iol技术发展的极致。目前,由于设计上固有的局限性,即折射或衍射环不同区带光学连接不连续和入射光能部分投向其他无效高阶衍射阶,故无论进行何种优化改良,miol仍不可避免出现一些不良的视觉症状[4,19]。miol的更新换代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良作用的发生率,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同患者可能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导致部分患者术后满意度下降,甚至极个别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干预。
目前miol植入术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比敏感度降低:衍射型miol的衍射机制决定了其必定有一定数量的光学信号叠加于更高级的衍射,从而导致入射光能利用率下降,加之视近、视中及视远焦点光能的人为分配,进一步减小了入射光的强度,导致术眼对比敏感度降低,甚至产生蜡样视觉,该现象在老年患者及长视轴人群中尤为突出[21]。bellucci[22]认为siol植入组术眼术后的对比敏感度优于miol植入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kamiya等[23]指出,因对比敏感度降低而需行miol置换术者占所有miol置换术的36%。
此外,年龄在50~60岁的患者,在接下来的20~30年间可能发生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青光眼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这些疾病早期的首要症状即是对比敏感度下降,若患眼植入的是miol,那么出现视物不适感的时间会比siol更早,症状也更严重。但是,montés-micó等[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