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了单眼amo array sa-40n型和amo array si-40nb型iol植入术后18个月内的对比敏感度变化,发现虽然术后3个月内miol植入眼的总体对比敏感度低于siol植入眼,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一般至术后6~9个月,miol植入眼的对比敏感度可以部分恢复,且多数患者可逐渐适应,并无明显不适,并将之称为miol的神经适应性。其可能的机制在于大脑视皮层参与精密选择视网膜清晰影像的过程[25,26,27]。但上述结论仍需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观察数据进一步阐明。
(2)不良视觉症状:miol植入术后出现的不良视觉症状主要包括夜间视物出现光晕及眩光等。大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miol植入组较siol植入组更易出现不良视觉症状,这与miol设计中焦点变化及光线分配比例相关,也与残留散光和屈光不正、后发性白内障及大瞳孔相关[28,29,30]。fan等[31]将53例白内障患者分为miol(双焦点)植入组和siol植入组,miol植入组12%患者出现眩光感,8%患者出现光晕。虽然随着miol设计及手术技术的不断完善,近年有关miol植入后不良视觉症状的出现率较早期明显下降,但因不良视觉症状而需行miol置换术的患者依旧占所有行miol置换术患者的30%[23]。
(3)脱镜率与术前预期不相符:如前所述,与siol比较,miol植入眼具有更高的脱镜率,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对眼镜的依赖[32,33,34]。rosen等[35]对63项研究中的4 066只眼进行meta分析,发现患眼植入miol后的平均脱镜率为80.1%,其中折射型miol的脱镜率最差,仅为30%。不容忽视的是,脱镜率检测具有比较强的主观性,除了miol的固有因素外,尚与患者的主观意愿、戴镜习惯、工作生活中对近距离视物的具体要求密切相关。
(4)衍射条纹对眼底激光治疗的干扰:我国是糖尿病和高度近视眼大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高度近视眼周边变形区往往需要行激光治疗,衍射型miol的衍射条纹会对眼底激光进行衍射,妨碍疾病的治疗。
(5)患者经济负担加重与术前预期过高的矛盾:对于miol患者往往具有过高甚至不恰当的预期,而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从经济学角度而言,miol的费用较siol昂贵数倍,一旦术后视觉效果欠佳,更易激化医患纠纷。
焦点问题三:应如何合理选择miol的适应证?
鉴于焦点二的论述,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要做到合理选择使用miol,不能无限制扩大适应证。白内障摘除手术后良好视觉质量的获得不仅在于改良miol的设计,更在于临床严格掌握患者的适应证,同时充分了解患者的视觉需求、重视术前生物学指标的精准测量和术中的完美操作,这对于降低不良视觉症状的发生率、提升患者手术满意度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