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的并发症有点棘手。假如一开始选择的患者不合适、麻醉效果不佳而且手术视野暴露不充分,我们就会陷入困境。这些问题包括结构不合适的手术切口,术中容易渗漏而使前房变得不稳定甚至消失。悬韧带上承受的压力会造成撕囊困难或撕囊不规则。同时增加了囊膜破裂和玻璃体丢失的风险。然后,玻璃体会嵌顿于患者渗漏的切口处。患者发展成黄斑囊样水肿,视力为20/200或者更糟。这样,患者和医生都会非常失望。
显而易见,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确信我们正在建立成功的白内障手术的“金字塔”。既然读过这一专栏的大部分医生都已经对患者选择、麻醉以及手术视野的暴露等有了明显体验,下一步我们就可以集中学习晶状体核吸除的概念。
基本的概念是我们正施行的是超声辅助的白内障抽吸。只有当真正的白内障物质位于超声乳化探头顶端时才可以使用超声能量。因为在脚踏3档位置,如果超声乳化探头顶端未接触白内障组织,释放的超声能量就会通过房水传递到角膜内皮,导致术后角膜水肿。
超声乳化仪的液体控制用于将白内障碎片吸至超声乳化探头顶端。切记在蠕动泵型机器,只有当超声乳化探头顶端被阻塞时才能达到最大负压水平。这一点不同于venture系统,它不需要被阻,能够立即产生负压。手术初学者的一个通病就是尝试利用超声能量将白内障碎片吸至探头顶端,而事实上,超声能量是逐渐减退的。
将晶状体核劈成四份或者碎片会使超声乳化探头更容易吸除白内障核。劈核的方法包括分而治之法、拦截劈裂法以及快速劈裂法。大部分医生开始学习时按这种顺序进行,最终选择某一种超声乳化劈核法作为主要方法。在以后的专栏中,我们将逐个讨论这些方法。
分而治之
divide-and-conquer
使用超乳头清除晶体核时,将核分成四份或更小的核块将使之更易吸出。传统的“单手”超乳是用超声能量吸出晶体核,但这样做的弊端包括超声能量过大、手术时间变长且很麻烦。使用手法劈核的方法可使吸出更容易。
一种简单有效的技巧就是分而治之:先用超乳头在核上刻槽,然后用辅助钩将核劈开,使核更容易被吸出。
刻槽时,超乳机的设置应当调整到最有利于刻槽的状态。脉冲频率为每分钟60-120次,脉冲能量作用周期为50%或者更多,根据核硬度将最大能量设置于20%到60%。如果您的超乳机不具有高脉冲频率和可调性工作周期的功能,也可以使用持续超乳能量模式。但要注意此模式将会有更多能量作用于眼球,可能导致角膜内皮细胞损失比率增高。灌注液的作用仅仅是为维持前房深度,当机器以小流量和负压吸出劈开的碎核时仍形成良好前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