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囊切开术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手术中的基本技术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方便取出混浊的晶状体核与皮质,为人工晶状体固定提供支架。眼部复杂病例的病情多种多样,在白内障手术时,单单常规环形撕囊远远不能满足手术需要,需要多种前囊切开方法作为补充。
这一时期撕囊主要的困难是有晶状体皮质干扰,红反射弱,视线不清。前囊染色是提高前囊能见度的好方法。由于晶状体囊张力减弱,一般不会出现放射状裂口。牵拉切口,粘弹剂漏出较多,前房变浅,晶状体核上浮,也会促使前囊口向赤道区扩展,应当及时补充粘弹剂。甲基纤维素维持前房作用很弱,撕囊成功率较低,二次撕囊时最好不用。 超声乳化后扩大环形撕囊口,有很好的眼底红反光映衬,可以看清前囊大小;晶状体囊失去核与皮质的支持,变的较为松弛,是扩大囊袋开口的最理想时机。注入粘弹剂于囊袋和前房内,保持前囊处于低张力松弛状态,沿切线方向剪开前囊口边缘1mm,将囊瓣竖起。撕囊镊夹住囊瓣环形撕下一定宽度的前囊,再次充填粘弹剂后植入人工晶状体。 植入人工晶状体后不宜轻易考虑做连续环形撕囊。因为人工晶状体襻对囊袋产生单方向的支撑力,使前囊表面受力不均。如果作二次环形撕囊,很可能在与襻支撑方向垂直部位产生斜向放射状裂口。二次撕囊剪切口切忌垂直于前囊边缘,应当沿切线方向剪开前囊,便于控制撕开方向(图10-3-6)。
图10-3-6 环形撕囊口扩大术
玻切法前囊环切术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前囊切开法,适用于儿童白内障手术、外伤性前囊破裂、白内障吸出前已有放射状裂口时。 用于前囊切除的玻切参数应设定为高灌注压,低抽吸负压,300次/分左右的切割频率。前房注入分散性粘弹剂,双手法经角膜缘切口插入玻切头,玻切口向下,面对前囊中央,快速切除3-4mm直径的中央前囊。玻切头伸入囊袋中改成抽吸模式吸出皮质。这时可以在红反光下看清前囊边缘,旋转玻切口向上,继续切除前囊。皮质吸出后的晶状体囊袋,张力已平衡,可直接切除。而儿童晶状体囊内有较大压力者,应先做干性皮质吸除,即停止灌注,在粘弹剂下吸出皮质。然后继续切除前囊直至达到满意的大小和形状。玻切前囊开口外形多呈圆钝花瓣状,不如环形撕囊开口边缘光滑美观,但强度相同。 前囊开口略小于人工晶状体光学直径。5.5mm直径人工晶状体,前囊开口一般做成4.5-5mm。6mm光学直径人工晶状体,前囊开口5.5mm为宜。开口可以做成椭圆形。人工晶状体襻与椭圆前囊口的长轴垂直放置,襻弹性扩张有可能将前囊开口扩张呈圆形。人工晶状体偏位可使前后囊粘连发生纤维性混浊,光学边缘部分脱出于囊袋外,不影响光学效果和稳定性。